[发明专利]电池单元和车辆用蓄电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5255.X | 申请日: | 201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0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金山阳介;上条元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554 | 分类号: | H01M10/6554;H01M10/613;H01M10/62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杨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单元 车辆 蓄电池 装置 | ||
实施方式的电池单元具有板状的散热件、板状的传热件、第一电池模块、第二电池模块、第一托架、第一支承件、第二支承件以及紧固件插通部。紧固件插通部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承件的与传热件相反一侧的第一侧部以及第二支承件的与传热件相反一侧的第二侧部上,并且设置成沿着与传热件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具有在延伸方向上贯通的第一贯通孔。而且,在散热件上,在与紧固件插通部的第一贯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贯通孔,该第二贯通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与第一贯通孔连通。此外,在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中插通有紧固件,在散热部上固定有散热件和紧固件插通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池单元和车辆用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在无电区中行驶的电车(train)上安装有车辆用蓄电池装置。该种车辆用蓄电池装置对作为电车行驶在无电区时的动力的电力进行蓄电。车辆用蓄电池装置由于反复被充放电而电池的单体会发热,因此需要边冷却边使用。
可是,近年要求车辆用蓄电池装置的大容量化或大输出功率化。为了大容量化,考虑增加单体数量。另一方面,由于电车的低地板化等配置空间的制约很多,因此,车辆用蓄电池装置中需要高密度地排列配置多个单体。
作为其中之一的方法,例如有下述这种结构,其具备:多个电池;多个散热器,在一个端部与电池的一个面热连接,并且在另一个端部从电池突出;金属制的多个传热板,与电池的一个面热连接;多个散热部,设置在散热器的另一个端部;以及送风部,向多个散热部送风。
但是,当高密度地排列配置多个单体时,每单位体积的发热量就会增加,因此会有单体的冷却能力不足的可能性。
此外,传热板等会随着电池的重量而变形,各部分的接触变得不充分,会有不能高效地向散热部传递热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27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4114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冷却能力的同时能大容量化、并且可以提高冷却效率的电池单元和车辆用蓄电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池单元具有板状的散热件、板状的传热件、第一电池模块、第二电池模块、第一托架、第一支承件、第二支承件以及紧固件插通部。散热件的一个面安装在散热部上。传热件设置成一端与散热件的另一个面抵接,并且沿着与散热件的面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具有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第一电池模块具有与传热件的第一对置面接触的第一侧面。第二电池模块具有与传热件的第二对置面接触的第二侧面。第一托架将传热件的与一端对置的另一端、朝向与传热件的另一端同一方向的第一电池模块的第一端面和朝向与第一电池模块的第一端面同一方向的第二电池模块的第二端面连结。第一支承件将传热件的与第一对置面、第二对置面、一端以及另一端不同的第三侧面和第一电池模块的朝向与第三侧面同一方向的第四侧面连结。第二支承件将传热件的第三侧面和第二电池模块的朝向与第三侧面同一方向的第五侧面连结。紧固件插通部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承件的与传热件相反一侧的第一侧部以及第二支承件的与传热件相反一侧的第二侧部上,并且设置成沿着与传热件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具有在延伸方向上贯通的第一贯通孔。而且,在散热件上,在与紧固件插通部的第一贯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贯通孔,该第二贯通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并且与第一贯通孔连通。此外,在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中插通有紧固件,在散热部上固定有散热件和紧固件插通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车的侧面模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蓄电池装置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52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