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针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5681.3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9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晟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实验室和人们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K9/00;A61M5/142;A61M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杨州市***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针 | ||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板部;针孔,设置有多个并且设置在所述基板部;针部,设置在所述基板部,而且在所述基板部上凸出并插入于皮肤;其中,设置有多个所述针部,并且在区划所述针孔的所述基板部的部位沿着所述针孔的周围方向相互间隔预定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针,更详细地说,涉及粘贴于皮肤并将诸如药物的物质传达至皮下的微针。
背景技术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技术向细胞、组织、脏器以及器官等传递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的技术。
作为药物传递系统最常使用的是口服摄取药物的口服方式,除此之外有将药物传递至人体某一部分的皮穿透类型等。其中,用金属材料的注射器在患者的皮肤穿孔传递药物的方式(即,利用注射器传递药物的方式)在很久以前开始就已广泛使用。
然而,对于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在对患者注射药物时伴随疼痛,而且因为反复接种的麻烦以及注射器的疏于管理导致注射针头再使用,存在可引起患者感染的缺点。
另外,上述方式要求具备注射器使用知识的接种人员,因此也存在患者无法自己利用注射器注射药物的缺点。
因此,在最近为了改善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正在制作并灵活应用比笔型注射器小得多的微型大小的皮肤穿透型微针。
微针作为在角质层物理性穿孔传递药物的系统,1998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普劳斯尼茨组最初提出了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用硅元件制作微针传递药物的应用可能性,并且正在活跃地进行研究,不仅是硅,还可以使用金属、高分子、玻璃以及陶瓷等各种材料制作各种尺寸与形状。
另外,微针用于向人体内传递药物、疫苗等活性物质、体内分析物质的检查以及活检(biopsy),除此之外也以将皮肤美容物质或者药物注入于皮肤组织中或者从皮肤内部提取诸如血液的体液为目的使用。据此,微针能够持续地局部性注射药物,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插入于皮肤时的疼痛,因此微针是最近在各种领域正在急剧增加使用的药物传递方式之一。
但是,现有的微针具有因为皮肤的角质层而无法将药物迅速扩散到体内的结构性形状。即,如图8所示,现有的微针10包括有在放置于贴片(未示出)的状态下粘贴的及基板部1与碰撞于该基板部1而插入至皮肤的针2,针2设置在基板部1上,排成多列且间隔预定距离,由于具有如此简单的结构,因此存在利用穿透皮肤扩散药物是非效率性的缺点。
因此,最近为了提高药物传递速度,正在持续开发利用化学增强剂(enhancer)、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电穿孔(electroporation)、超声波以及热元件加强皮肤穿透传递药物的方法,但是这不仅使微针的制造工艺复杂,还存在提高制造成本的缺点,而且存在根据药物的形态不适合使用的情况较多以及对皮肤产生副作用的问题。
然后,微针10的基板部1是使用通常的模具(mold)制作,用模具方式制作的基板部1会在后续工艺中受到加压机加压。如此,形成在基板部1上的多个针2受到加压机的加压而弯曲地凸出在基板部1上。
然而,如上所述,现有的微针10的结构是针2在基板部1上相互间隔预定距离地排成多列,因此应该在加压机必须配备具有复杂结构的可移动模具,即,具有分别对应于多个针2并与多个针2接触的按压件的可移动模具。
然后,在用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可移动模具的加压机加压多个针2时,设置在多个针2之间的基板部1的部位受到按压件的影响而出现变形或者破损的问题。
尤其是,为了提高向皮下传递药物的传递速度,增加多个针2的个数,更加缩小针2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多个针2之间的基板部1的部位反而更加接近按压件,因此容易变形或者破损。
因此,本申请人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与此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有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4-0105686号的“用于刺激身体疼痛部位或者经穴部位的微针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实验室和人们,未经实验室和人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56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