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0288.3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4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斯文-尤里·鲍尔;米夏埃尔·鲍曼;安德烈亚斯·格吕纳;安德烈娅·托伊布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4 | 分类号: | F01P7/14;F16K31/122;F04D15/00;F01P5/12;F01P7/16;F01P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李宏悦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12),其具有内燃机(13)、散热器(14)、热交换器(15)、冷却剂泵(1)和与其分开布置的阀装置(6),所述阀装置通过压力被控制在进气侧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冷却剂入口(3,3')、至少一个第二冷却剂入口(4,4')和冷却剂出口(5'),所述冷却剂出口连接到所述冷却剂泵(1)的入口(16),其中所述阀装置(6)形成为使得根据所述冷却剂泵(1)的选定操作点并因此根据所述冷却剂(2)中的压力(p),打开或关闭至少一个第一或第二冷却剂入口(3,3',4,4')或同时打开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冷却剂入口(3,3',4,4'),其中所述阀装置(6)的所述第一冷却剂入口的(3,3')和所述冷却剂泵(1)的所述冷却剂出口(5)连接到所述内燃机(13),而所述阀装置(6)的所述第二冷却剂入口(4,4')连接到所述散热器(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内燃机和冷却剂泵的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代机动车辆中,冷却剂泵通常用于冷却内燃机,其中冷却功率通常通过恒温阀控制。例如当仅需要低冷却功率时,这种恒温阀可以打开绕过散热器的旁路。这种恒温阀通常具有能够实现相对简单但缓慢的温度相关控制的膨胀元件。
然而,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机动车辆及其冷却泵的缺点在于,它们通常以持续的高功率运行并且仅通过恒温阀来控制。因此,需要相对高的能量来操作冷却剂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针对该问题提供了用于机动车辆的改进的或至少替代实施例,其尤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缺点。
本发明基于这样的总体构思:不再在持续的高负载下昂贵地操作机动车辆中的冷却剂泵,进而具有相对高的能量,而是以多个操作点的方式为冷却剂泵提供多个功率级并且还提供与冷却剂泵分开布置的阀装置,该阀装置通过压力控制在进气侧并且根据冷却剂泵的选定操作点控制冷却剂流量。电动冷却剂泵以已知的方式例如在机动车辆的内燃机的冷却回路中用于输送冷却剂,并且可在多个操作点之间调节。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具有内燃机、散热器、热交换器、冷却剂泵和与其分开布置的阀装置,所述阀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冷却剂入口、至少一个第二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所述冷却剂出口连接到冷却剂泵的入口,其中阀装置形成为使得根据冷却剂泵的选定操作点并因此根据冷却剂中的压力p,阀装置打开或关闭至少一个第一或第二冷却剂入口或同时打开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冷却剂入口,其中阀装置的第一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泵的冷却剂出口连接到内燃机,而阀装置的第二冷却剂入口连接到散热器。迄今为止,与持续运行的冷却剂泵中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的这种机动车辆需要相当少的电能来操作冷却剂泵。然而,不仅可以节省电能,而且还可以节省燃料。阀装置与冷却剂泵分开的布置也能够实现阀装置的分散放置,这在安装空间方面是有利的,特别是迄今为止在不能用于此目的的安装空间中。阀装置的压力相关控制也能够实现其快速开关。
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在第一操作点,冷却剂泵被关断,并且通过压力被控制在进气侧的阀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冷却剂入口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剂泵的第一操作点因此与关闭状态同义。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操作点尤其在不期望内燃机的额外冷却的内燃机的冷启动阶段期间使用。第二操作点提供输送功率并且表示例如仅需要内燃机的平均冷却功率的舒适模式,这也可以例如经由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的热交换器实现。冷却泵的第三操作点由阀装置设定成使得冷却剂流经由散热器和经由热交换器两者以及内燃机循环的冷却模式表示。在第四操作模式中,冷却剂流仅经由散热器进行,由此可以进行强化冷却。通过选择操作点,用于此的能量的量远低于在例如在冷启动阶段冷却剂流仅由形成为旁通阀的阀门经过散热器的满负荷下持续运行的冷却剂泵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02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