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底壳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4477.8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1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M·勒查蒂埃;J-C·奎瓦利埃;J·德马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法国诺华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F01M5/02;F01M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11410 | 代理人: | 杨黎峰;钟锦舜 |
地址: | 法国克***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底壳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底壳(1),其包括下壳(2),该下壳(2)用于容纳发动机润滑油,其中,被称为吸油流(I)的油流经由吸出管(44)被吸出以供给润滑回路,且被称为返油流(II)的油流落入该油底壳(1)。所述油底壳(1)包括:防乳化板(8),该防乳化板(8)设置在油底壳(1)中;和定向装置,该定向装置可在过渡期内将返油流(II)的至少一部分定向至位于吸出管(44)的管嘴处的区域,在该过渡期内,油的温度低于最佳工作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在内燃机的发动机机体下方的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润滑发动机所需的油并消散发动机所产生的部分热量。
传统上,油底壳包括固定在发动机机体下方的壳体。
在操作期间,存在于油底壳中的油被油泵吸出并被推进至待润滑的各种发动机构件(例如,凸轮轴、气门杆、曲轴轴承、活塞/缸、活塞/连杆、曲轴/连杆接口等)处,然后,油根据情况通过自然流掉或疏导返回的方式返回至油底壳中。
油底壳在其内部空间中容纳了允许在固体材料(例如,包含在油中的由发动机构件所产生的削屑)到达泵的吸入孔之前对其进行阻止的过滤器以及被称为防乳化板的板,该板的作用是防止或限制油在底壳中的运动(特别是在油的自由表面处)。
在其路径中,油被发动机部件加热并在油底壳中被冷却。
当起动发动机时,发动机构件处于环境温度。在温度上升至最佳运行温度的过渡阶段,发动机无法最佳地运行,特别是燃料消耗实质上更高;这是由于在最佳温度下不会发生燃烧。
在优化发动机的运行以减少其消耗的一般问题中,研究途径旨在缩短过渡性启动阶段的持续时间,使发动机尽快达到最佳运行温度。
发明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底壳,其允许减少对发动机润滑回路中的油的加热时间,并因此减少燃料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一般定义,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底壳,其包括下壳,该下壳用于容纳用来润滑发动机机体的油,其中,被称为吸油流的油流被吸出管吸出以用于供应润滑回路,并且被称为返油流的油流落入油底壳中。油底壳包括:防乳化板,所述防乳化板设置在该油底壳中的;和定向装置,所述定向装置允许在过渡期内将返油流的至少一部分定向至位于吸出管的管嘴处的区域,在该过渡期内,油的温度低于最佳工作温度。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底壳,其通过将返油流直接引导至油泵的吸出管的管嘴处来允许返回油底壳的油流(即一种油流,当与润滑过的构件接触时,其温度高于基本上等于环境温度的储存在油底壳中的油的温度)形成短路径。换句话说,在启动过渡阶段内,返回油底壳中的油流直接被油泵吸出,而其在油底壳的油量中所携带的热量没有被消散。本发明建立了所述返油流的旁路,以便保持其中所含的热量,并直接使用该返油流来供应润滑回路。
实际上,在过渡期内,吸油流主要来自从润滑回路返回的油流。当与发动机部件接触时,返油流温度升高。因此,在过渡期内被吸出的油流主要包含被发动机构件加热过的油,这加速了被吸出的油的温度上升至其最佳工作温度。换句话说,在过渡期内,返油流作为吸油流的重复再利用允许通过避免由返油流与储存在下壳中的油的混合所导致的冷却来加速被吸出的油的升温。被吸出的油迅速升温至其最佳温度允许减少发动机润滑回路的加热时间。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底壳,其允许减少对发动机润滑回路的油的加热时间。发动机更快地达到其最佳工作温度,并因此允许在发动机启动阶段降低燃料过量消耗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定向装置可以包括旁通管,该旁通管在第一端部处通向防乳化板的开口,并且在第二端部处通向吸出管的管嘴。
旁通管和吸出管可以通向具有开口的罩体,该开口允许吸出被储存在下壳中的油。
旁通管和吸出管可以包括连接该旁通管和吸出管的压板,该压板可适于固定至罩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法国诺华公司,未经法国诺华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44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