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68446.X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3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田代邦芳;黑田一平;中村悟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R19/18;B62D21/15;B62D25/08;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冲击 吸收 构造 | ||
在吸能盒(4)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肋(46、47)。在保险杠横梁(6)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肋(66、67)。吸能盒(4)的肋(46、47)和保险杠横梁(6)的肋(66、67)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上的冲击吸收构造,特别是属于在冲击从车辆前后方向上起到作用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的构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汽车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这些前侧架的前端部安装有吸能盒,该吸能盒用于在冲击载荷从车辆前方被输入进来而起到了作用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进而,在左右吸能盒的前端部,经由连结部件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的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此外,专利文献2的保险杠横梁具有肋、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壁部和后侧壁部,其中,上述肋从前侧壁部的后表面延伸至后侧壁部的前表面并且还沿左右方向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1278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203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其中,如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在吸能盒的内部设置肋,从而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增加能量吸收量。
这里,假设车辆例如以15km/h以下的车速碰撞了障碍物的轻微碰撞,则冲击载荷是先输入到保险杠横梁之后再输入到吸能盒的。此时,可以想到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通过在保险杠横梁上设置肋而使得输入到保险杠横梁的冲击载荷在初始阶段容易向吸能盒传递,但是若在该吸能盒设置有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则轻微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输入至保险杠横梁,在经由保险杠横梁的肋向吸能盒传递之际,载荷只向吸能盒的肋前端部的一部分传递,因此只有肋的一部分产生变形,从而由于载荷未传递过来使得其它部位起支撑作用而阻碍吸能盒的压溃变形,有时便存在导致前侧架变形的可能性。
即,可以想到如下所述的情况:在轻微碰撞时的初始阶段下,即使冲击载荷输入到吸能盒,由于吸能盒的肋的影响,吸能盒也未必会按照所期望的方式产生压溃变形。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利用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可靠地使具有肋的吸能盒压溃以便提高吸能盒的能量吸收性能,由此抑制前侧架的变形。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布置成: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吸能盒的肋与保险杠横梁的肋重叠。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车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吸能盒,在左右的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上述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吸能盒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保险杠横梁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保险杠横梁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保险杠横梁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吸能盒的上述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肋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84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