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底盘和乘客舱的机动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68582.9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6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C·勃兰特;H-P·埃克;J·格赖尔;L·莱希特尔;A·施特拉森贝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99/00 | 分类号: | B60G99/00;B62D33/06;B62D24/04;B60K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骏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盘 乘客舱 车辆横向方向 行驶机构 机动车 前保险杠结构 变形元件 后保险杠 连接元件 能量吸收 驱动装置 后轮 减振 前部 前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底盘(1)和乘客舱(2)的机动车,所述乘客舱借助减振的连接元件(3)安装在底盘(1)上,其中,底盘(1)构成行驶机构(4)以及具有至少一个驱动装置(7),所述行驶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前轮(40、42)和至少两个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后轮(44、46),底盘(1)设有前保险杠结构或后保险杠结构(5、6)的前部的和后部的能量吸收变形元件(50、52、60、6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底盘和乘客舱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在当前现有技术中,在机动车中传动系、行驶机构和车身大多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几何结构上分开。由此实现从传动系或从底座通过行驶机构作用在机动车上的振动不会直接作用在乘客舱上。通过这种严格的分离产生成本、附加的接缝部位、重量增加并且机动车的总体结构的提高的复杂性。
已经建议了具有刚性地集成到机动车的下部结构中的驱动部件和行驶机构部件的机动车设计。然而在此出现的问题是,在这种结构方式中通常由声学支承件吸收的振动被传递到相邻的构件上并且从而导致明显的并且不被接受的舒适性降低。
EP 1 040 041 B1示出并描述具有框架的车辆,该框架容纳车辆的驱动总成和行驶机构,其中,用于容纳车辆乘员的车辆结构通过耦合元件与车辆框架连接。耦合元件设置在框架的弯曲固有形式的振动节点上。例如使用橡胶-金属支承件作为耦合元件,所述橡胶-金属支承件具有弹性体材料。
从EP 2 417 005 B1中已知一种具有底盘框架和车辆结构的机动车,其中,底盘框架接纳具有前轴和后轴的行驶机构。在相应的车轴前面和后面设置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将车辆结构与底盘框架连接。这些连接元件设计成,使得连接元件的横向刚度可以改变。通过在行驶时连接元件的横向刚度的这种改变应实现特别高的行驶舒适性和声学舒适性。
DE 696 02 973 T2示出并描述具有支撑框架的机动车,该支撑框架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单元格的单元,所述单元格用作车辆流体的容器,例如用于燃料、油或冷却液。具有内燃机的驱动单元直接与车辆框架连接,其中,发动机缸体通过相应的密封件连接到支撑框架中的单元格上,从而可以在支撑框架中的单元格内部和发动机缸体之间进行流体交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给出一种具有底盘和乘客舱的机动车,所述机动车的重量是减轻的并且所述机动车能以减少的耗费制造。
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
对此,在具有底盘和乘客舱的机动车中,乘客舱借助减振的连接元件安装在底盘上。底盘具有行驶机构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装置,该行驶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前轮和至少两个在车辆横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后轮,其中,底盘根据本发明设有前保险杠结构的前部的吸收能量的变形元或后保险杠结构的后部的吸收能量的变形元件。
优点
具有行驶机构、驱动装置和吸收能量的变形元件的底盘构成机动车辆的集成的下部结构,所述下部结构具有对于前进运动和碰撞安全必要的部件。乘客舱借助减振的连接元件与此声学地解耦。乘客舱的这种声学解耦能够实现省却在下部结构内部的减振的支承件,由此一方面节省重量和材料成本并且由此另一方面使得部件能够刚性地连接到下部结构上,从而这些刚性连接的部件可以承担下部结构的承载任务。通过在底盘中设置变形元件,碰撞结构几乎完全移到底盘中,从而乘客舱可以基本上更轻地构造,这又导致减振的连接元件必须支撑较低的质量并且从而本身也可以具有较低的重量并且可以小得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的另外优选的和有利的设计特征是从属权利要求2至9的主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马股份公司,未经宝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85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