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式致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1517.1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4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角弘之;伊东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16H61/32 | 分类号: | F16H61/32;H02K5/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式致动器 | ||
旋转式致动器(10)具备:马达(30);壳体(32),收容有马达(30);旋转体(26、63、121),将马达(30)的输出传递至壳体(32)外;密封部件(73),将旋转体(26、63、121)与壳体(32)之间密封;以及迷宫划分部(89、108、111、131),在从壳体(32)的外部空间(79)到密封部件(73)密封旋转体(26、63、121)的密封部位(78)为止的路径中划分出迷宫状空间(84、140)。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6年11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22161号,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旋转式致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作为车辆的线控换挡系统的驱动部而使用的旋转式致动器。在专利文献1中,马达收容于壳体,变速器的手动轴嵌合于旋转式致动器的输出轴。在包含输出轴以及手动轴的旋转体与壳体之间设有密封部件。密封部件抑制外部空间的水等液体、异物侵入到壳体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7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旋转体中的比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位更向外部空间露出的部分可能会腐蚀。因此,存在随时间推移在旋转体与密封部件之间产生间隙,水、异物通过该间隙侵入至壳体内部的马达的区域的隐患。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水等向壳体内部的侵入的旋转式致动器。
本公开的旋转式致动器具备:马达;壳体,收容有马达;旋转体,将马达的输出传递至壳体外;密封部件,密封旋转体与壳体之间;以及迷宫划分部,在从壳体的外部空间到密封部件密封旋转体的密封部位的路径中,划分出迷宫状空间。
通过这样在从外部空间到密封部位为止的路径中设置迷宫状空间,可减少密封部位及其周边部位的变湿。因此,难以随时间推移在旋转体与密封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抑制水等向壳体内部的侵入。
附图说明
关于本公开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添附的附图以及下述的详细描述而更加明确。该附图为,
图1是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线控换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对图1的换挡挡位切换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图1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IV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输出轴的周边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图6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输出轴的周边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车辆搭载角度从图7所示的基本车辆搭载状态向周向一方摆动了90度左右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车辆搭载角度从图7所示的基本车辆搭载状态向周向另一方摆动了90度左右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盖相对于壳体的组装角度从图7所示的基本组装状态向周向一方摆动了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盖相对于壳体的组装角度从图7所示的基本组装状态向周向另一方摆动了的状态的图,
图12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输出轴的周边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图13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输出轴的周边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15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