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致冷剂组合物的转移填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73405.X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6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土屋立美;板野充司;黒木眸;山田康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K5/04 | 分类号: | C09K5/04;F25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冷剂组合物 填充 二氟甲烷 四氟乙烷 五氟乙烷 供给源 液相组成 公差 相变化 相向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转移填充含有二氟甲烷、五氟乙烷和1,1,1,2-四氟乙烷的3成分的致冷剂组合物时,能够将供给源中的伴随致冷剂组合物的转移填充的相变化导致的液相的组成变动控制在公差范围内的转移填充方法。该方法为含有二氟甲烷、五氟乙烷和1,1,1,2-四氟乙烷的致冷剂组合物的转移填充方法,包括将致冷剂组合物从供给源的液相向供给目的地转移填充的工序,转移填充前的供给源中的致冷剂组合物的液相组成为:二氟甲烷:32.5~33.5重量%、五氟乙烷:14.3~16.0重量%、和1,1,1,2-四氟乙烷:50.5~53.2重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致冷剂组合物的转移填充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含有二氟甲烷(HFC-32或R32)、五氟乙烷(HFC-125或R125)和1,1,1,2-四氟乙烷(HFC-134a或R134a)的致冷剂组合物的转移填充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用于空调、冷冻机、冰箱等的致冷剂组合物,使用二氟甲烷(HFC-32、沸点:-52℃)、五氟乙烷(HFC-125、沸点:-48℃)、1,1,1,2-四氟乙烷(HFC-134a、沸点:-27℃)、和1,1,1-三氟乙烷(HFC-143a、沸点:-48℃)等的在分子结构中不含氯的氢氟烃(HFC)的混合物。
例如,作为仅由HFC-32、HFC-125和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提出了R407C(仅由23重量%的HFC-32、25重量%的HFC-125和52重量%的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R407E(仅由25重量%的HFC-32、15重量%的HFC-125和60重量%的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R407F(仅由30重量%的HFC-32、30重量%的HFC-125和40重量%的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仅由32.5重量%的HFC-32、15重量%的HFC-125和52.5重量%的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以R407H申请登记中)、仅由40.0重量%的HFC-32、30.0重量%的HFC-125和30.0重量%的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下面有时记为“D407HT”。)等。
上述仅由HFC-32、HFC-125和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由于是非共沸性的,在蒸发、凝结等这样发生相变化的情况下,低沸点的成分容易蒸发、高沸点的成分容易凝结,因此发生组成变动。该倾向在蒸发时、即、从液相向气相发生相变化时较为显著,并且,构成致冷剂组合物的各成分的沸点差越大越显著。因此,在将非共沸性的致冷剂组合物从填充有其的密闭容器向别的容器或设备转移(转移填充)的情况下,通常,为了不伴随相变化,从液相侧进行抽出。
然而,即使从液相侧抽出,在构成致冷剂组合物的各成分的沸点差大的情况下,由于伴随致冷剂组合物抽出的压力的减少、气相部空间的增加,导致液相中的低沸点成分蒸发,因此,在数重量%的幅度发生液相的组成变动。如此以数重量%的幅度发生液相的组成变动时,致冷剂性能发生大的变化,不仅降低能力和效率,还存在对燃烧性等致冷剂的安全性产生大的影响的问题。
仅由HFC-32、HFC-125和HFC-134a的3成分构成的致冷剂组合物是非共沸性的,并且构成致冷剂组合物的各成分的沸点差较大,因此,将该致冷剂组合物从气瓶、ISO集装箱、罐车、贮槽等的供给源容器向其它的气瓶、冷冻空调设备等供给目的容器或设备转移填充时所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变动在性能上是无法忽视的。另外,不仅在性能方面,从混合致冷剂的质量保证的观点考虑,作为该致冷剂组合物的组成的容许范围设定有公差、并将液相的组成变动控制在该公差内是极为重要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34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