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92762.0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9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川野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B62K19/02;B62K19/18;B62K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 ||
1.一种车辆(10),其具有头管(30)、主框架(32)和后框架(34L、34R),其中,所述头管(30)将车把(14)以能够操舵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主框架(32)从该头管(30)向下方延伸;所述后框架(34L、34R)接合于该主框架(32)并向后方延伸,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32)具有框架下部(36),该框架下部(36)在该主框架(32)的下部向所述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
所述框架下部(36)具有接合于所述后框架(34L、34R)的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
所述后框架(34L、34R)具有:接合于所述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的后框架侧接合部(80L、80R);配置于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内侧部件(82L、82R);和配置于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外侧部件(84L、84R),
所述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形成为,在与所述后框架侧接合部(80L、80R)接合的状态下,延伸至该后框架侧接合部(80L、80R)的外侧,
通过所述内侧部件(82L、82R)的两端部和所述外侧部件(84L、84R)的两端部向所述车辆(10)的上下方向突出,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分别形成于所述后框架(34L、34R)的上侧和下侧,
所述车辆(10)还具有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该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通过与上侧的所述突出接合部(86L、86R)连接而连结于所述后框架(34L、34R),并能够支承被配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身零部件(42、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即所述内侧部件(82L、82R)和所述外侧部件(84L、84R)接合,所述后框架(34L、34R)沿着所述车辆(10)的前后方向形成为大致中空状,
所述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以面接触的方式接合于所述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框架侧接合部(80L、80R)和所述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90L、90R)以沿着所述后框架(34L、34R)相连的方式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内侧部件(82L、82R)的两端部和所述外侧部件(84L、84R)的两端部向所述车辆(10)的上下方向突出,所述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分别形成于所述后框架(34L、34R)的上侧和下侧,
所述外侧部件(84L、84R)具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以从上方覆盖上侧的所述突出接合部(86L、86R)和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所述突出部的方式被嵌入到所述后框架(34L、34R)的上侧,
所述车身零部件(42、44)和所述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被一体地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形成于所述框架下部(36)的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
所述后框架(34L、34R)形成为,以从所述车辆(10)的后方靠向前方而接近所述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的方式指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276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力传感器和触觉致动器的可调节触觉反馈
- 下一篇:容错打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