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93098.1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2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骏;伊东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F24F5/00;F24F1/0003;F25B1/00;F25B13/00;F25B4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宝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循环 装置 | ||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及气液油分离器,供制冷剂循环,
配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机油的密度比所述制冷剂的液体状态下的密度大,
所述气液油分离器包括:
箱体;及
气体制冷剂分离部,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部配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
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部包括多个突出部,该多个突出部从所述箱体朝向内周侧延伸,
在被所述多个突出部包围的区域形成有空隙,
在所述气液油分离器的所述箱体上从铅垂方向的位置的上方开始依次设有制冷剂流入流出管的开口端部、气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液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以及返油管的开口端部,
所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从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侧朝向所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的开口端部设置,
所述气体制冷剂管从所述气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朝向所述箱体的下表面侧设置,
所述液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设于所述箱体的侧壁侧,
所述返油管的开口端部设于所述箱体的下表面侧,
所述液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至所述气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的所述铅垂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至所述返油管的开口端部的所述铅垂方向上的距离长,
所述气体制冷剂管的开口端部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位于配置有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部的区域的所述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气体制冷剂管的止回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返油管的第一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为烃系制冷剂,
所述制冷机油为聚亚烷基二醇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在所述制冷机油中,相对于氧化乙烯基与氧化丙烯基之和,所述氧化丙烯基的比例为1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液体制冷剂管的第二阀,
在所述第二阀中,将制冷时的开度设为全开,将制热时的开度设为比所述制冷时的开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及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压缩机包括吸入部及排出部,
所述吸入部、所述排出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分别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膨胀阀连接,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经由第一管路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连接,
所述制冷剂流入流出管与所述膨胀阀连接,
所述液体制冷剂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
所述返油管连接于所述吸入部,
所述气体制冷剂管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所述压缩机;及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至少包括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气液油分离器包含于所述室外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309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和程序
- 下一篇:驱动装置、压缩机、空气调节机及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