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94889.6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8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揭著业;梁穗莎;夏慧华;贾慧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Q1/6883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刘海罗 |
地址: | 51808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生物 标志 | ||
提供了一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的生物标记物,其包含以下生物标记物1至3中的至少一种:生物标记物1,其包含至少一种SEQ ID NOs:1‑146的多核苷酸;和生物标记物2,其包含至少一种SEQ ID NOs:147‑594的多核苷酸;以及生物标记物3,其包含至少一种SEQ ID NOs:595‑1411的多核苷酸。该生物标志物可以有效地用于ACVD的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检测或基因诊断领域,并且涉及一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或ASCVD)通常是由斑块在动脉壁上的积聚(即,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在为心脏服务的大中型动脉中的积聚引起的。它是指以下情况: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这些病症具有相似的原因、机理和治疗。
检测ACVD的“金标准”是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然而,这是昂贵的,并且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在血管造影之前,可以使用非侵入性诊断模式,例如心肌灌注成像(MPI)和CT血管造影,然而这些具有包括辐射照射、造影剂敏感性的并发症,并且只能适度增加阻塞性ACVD的识别率。
现有知识表明遗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共同诱导了复杂的表型和许多疾病。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对ACVD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并通过46种常见变异揭示10.6%的遗传因素(Ehret,G.B.等人,Genetic variants in novel pathwaysinfluence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Nature 478,103-109,通过引用并入本文)。然而,我们对于基因对疾病的贡献的知识仍需进一步研究。
我们的“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群,在许多方面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例如从食物中获取能量、产生重要的代谢产物、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以及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感染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某些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症和冠状动脉疾病)的肠道中存在菌群失调、慢性炎症和代谢异常。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将红肉成分(左旋肉碱、磷脂酰胆碱、胆固醇)代谢为TMA,然后在肝脏中将其进一步氧化为TMAO,从而引起血管中的氧化反应,导致炎症和脂质沉积,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Koeth,R.A.等人,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a nutrient in redmeat,promotes atherosclerosis,Nature Medicine 19,576-585,通过引用并入本文)。酶,包括混杂肉碱TMA裂解酶YeaW/X、胆碱TMA裂解酶CutC及其激活蛋白CutD参与TMA的生产过程。这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失调可能通过诱导人类代谢异常而强烈影响ACVD的发病机理。然而,缺乏大规模的对于这一主要ACVD组的宏基因组学特征阻碍了对微生物组所起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仍需要开发用于诊断或评估ACVD的新生物标志物或新方法。
发明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和创造性工作,发明人对ACVD中的肠道微生物含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47种肠道微生物和一些与ACVD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发明人惊奇地发现肠道微生物或生物标记物可有效地用于ACVD的诊断。因此,提供了以下发明:
在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标记物,其包括以下生物标记物1至3中的至少一种:
生物标记物1,其包含SEQ ID NOs:1-146中的至少一种多核苷酸,或其一个或多个特异性片段;
生物标记物2,其包含SEQ ID NOs:147-594中的至少一种多核苷酸,或其一个或多个特异性片段;和
生物标记物3,其包含SEQ ID NOs:595-1411中的至少一种多核苷酸,或其一个或多个特异性片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48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警报频度控制装置和警报频度控制程序
- 下一篇:复合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