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骑型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95206.9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3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义隆;大久保克幸;仓持亮;辻和夫;岛村寿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41/00 | 分类号: | B62J41/00;B62J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骑 电动 车辆 | ||
1.一种低地板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1A、1B),其具备:
车辆行驶用的电动马达(30);
向所述电动马达(30)供给电力的蓄电池(100);
控制所述电动马达(30)的动力控制单元(320);
乘员放脚的踏板(9);及
在所述踏板(9)的左右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CT),在所述中央通道(CT)的上方形成有跨骑空间(CT3),
在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配置在所述中央通道(CT)的内部,
在所述中央通道(CT)的前方设有将行车风向所述中央通道(CT)的内部引导的导风部(315),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配置在比所述导风部(315)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以使与厚度方向正交的上表面部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姿势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在所述导风部(315)的后方设有供行车风流动的导风出口部(309),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的上表面部配置成,在侧视观察下其至少一部分与将所述导风部(315)和所述导风出口部(309)连结的导风路区域(R2)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具有抑制了一方向的尺寸的扁平的外形形状,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在侧视观察下,使与所述一方向交叉的上表面部相对于通过所述导风路区域(R2)的中央的导风路中央线(L2)倾斜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散热片(333),
所述散热片(333)朝向所述导风部(315)立起。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散热片(333),
所述散热片(333)的侧视观察的延长线(L1)与所述蓄电池(100)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在上表面部具备所述散热片(333),并且前低后高地倾斜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对所述蓄电池(100)及动力控制单元(320)进行支承的车身框架(11),
所述车身框架(11)具备头管(12)和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向下框架部(18),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配置在比左右一对的所述向下框架部(18)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且配置在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向下框架部(18)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导风部(315)设置成左右一对,
左右一对的所述导风部(31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x1)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下形成在比所述向下框架部(18)靠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
左右一对的所述导风部(315)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x2)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下形成在比所述动力控制单元(32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x3)靠左右方向内侧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520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