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负载识别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0185.2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7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邓涛;斯红路;刘增玥;银联作;李益华;刘栓起;候圣栋;朱高华;曾开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代婵 |
地址: | 40277***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负载 识别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负载识别控制方法,其包括信号采集和处理、输出轴转速斜率计算、变速器输出扭矩计算、负载因子计算、负载因子归一化处理、负载因子滤波、目标挡位计算等步骤。本发明的车辆的负载识别功能是结合车辆的动态性、环境条件和道路状况,运用汽车动力学知识,根据驾驶员踩油门大小、变速器输出扭矩以及车速三个输入信号,运用模糊控制理论识别车辆的负载并对坡道上的换挡参考车速进行调整,并计算出车辆在坡道上行驶的最佳挡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负载识别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的负载识别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自DCT(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双离合变速器)问世以来,双离合变速器越来越成熟,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大汽车或变速器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加大双离合变速器的研发工作。双离合变速器基于手动变速器而又有别于自动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双离合变速器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相比,由于使用了双离合变速器的新技术,使得手动变速器具备自动性能,大大改善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双离合变速器消除了手动变速器在换挡时的扭矩中断感,比手动变速器换挡更快速、顺畅,动力输出不间断,使驾驶更灵敏,它能带给驾驶者更愉悦的驾驶感觉。
车辆在坡道上行驶时,额外会受到车辆重力沿坡道平行方向的分力,上坡时,车辆需要输出更多的动力来克服车辆重力沿坡道平行方向的分力,如果按照车速和油门二参数决定的换挡线获得的换挡参考车速来执行上坡换挡会导致车辆动力输出不足,无法维持车辆正常行驶;下坡时,车辆受到的车辆重力沿坡道平行方向的分力变为了驱动力,需要利用发动机制动能力来克服车辆重力沿坡道平行方向的分力,如果按照车速和油门二参数决定的换挡线获得的换挡参考车速来决定换挡会导致车辆不能有效利用发动机制动效果,无法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对应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的负载识别功能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坡道换挡的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的负载识别功能是结合车辆的动态性、环境条件和道路状况,运用汽车动力学知识,根据驾驶员踩踏油门大小、变速器输出扭矩以及车速三个输入,运用模糊控制理论识别车辆的负载来对坡道上的换挡参考车速进行更正,并计算出车辆在坡道上行驶的最佳挡位。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辆的负载识别功能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信号采集和处理:变速器控制单元TCU实时获取发动机扭矩、发动机转速、油门、脚刹和车速信号以及手柄位置信号和钥匙开关信号;
S2)输出轴转速斜率计算:变速器控制单元TCU根据输出轴转速与车速的关系计算获得输出轴转速,并对输出轴转速取微分得到输出轴转速斜率;
S3)变速器输出扭矩计算:变速器控制单元TCU利用发动机扭矩、拖拽扭矩和整车惯量的关系计算出变速器输出扭矩;
S4)负载因子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41)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进入条件识别:变速器控制单元TCU根据发动机转速、车速、钥匙开关信号和手柄位置信号判断当前车辆状态是否满足进入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的条件,若满足所有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进入条件,则变速器控制单元TCU进入到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执行步骤S42),若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进入条件中有任意一条不满足的情况下,则变速器控制单元TCU退出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输出负载因子为平路,执行步骤S43)。本步骤是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进入条件的识别,这些条件中任一条件不满足情况下,计算出来的负载因子是不准的。
S42)通过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计算负载因子:变速器控制单元TCU获取变速器输出扭矩、油门和车速信号作为负载因子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入变量,根据负载识别模糊控制系统的模糊规则计算得到计算负载因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01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促动器监测、控制与调试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