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相氯化剂制备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0996.0 | 申请日: | 201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1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郭振明;周守泉;陈子昂;罗华东;陈建峰;施俊;戴燕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科宏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H13/04 | 分类号: | C07H13/04;C07H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李玉峰 |
地址: | 366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氯蔗糖 乙酸酯 缓慢滴加 氯化剂 光气 制备 二甲基甲酰胺溶液 二甲基甲酰胺 反应时间短 混合溶液中 酸性污染物 加热反应 气相氯化 三氯乙烷 冷凝 蔗糖 淬灭 滴加 加碱 加水 收率 液化 过滤 冷却 溶解 浓缩 安全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相氯化剂制备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将液化后的气相氯化试剂缓慢滴加至低温的N,N‑二甲基甲酰胺和1,1,2‑三氯乙烷混合溶液中,生成Vilsmeier盐;然后将含有蔗糖‑6‑乙酸酯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缓慢滴加至Vilsmeier盐中,全部溶解后得到的体系为均相物料,经过加热反应后,冷却加碱淬灭、浓缩、加水过滤,即得到三氯蔗糖‑6‑乙酸酯。本发明在使用光气时采用冷凝后滴加的方法,使得光气在使用上更加安全、简便,并且反应时间短、产品收率高,同时极大地减少了酸性污染物的处理成本,有利于促进三氯蔗糖行业的生产和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氯蔗糖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三氯蔗糖的中间体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氯蔗糖(简称TG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强度甜味剂,非常适合应用于食物和饮料中。三氯蔗糖-6-乙酸酯是合成三氯蔗糖的重要中间体,目前其主要的制备方法是氯化剂与DMF制备生成Vilsmeier试剂,然后再与蔗糖-6-乙酸酯发生氯代反应而制得。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二氯亚砜作为氯化剂与DMF反应制备Vilsmeier试剂,再与蔗糖-6-乙酸酯反应制得三氯蔗糖-6-乙酸酯。但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为后续废气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处理成本,而且不利于环境保护;此外,三氯蔗糖-6-乙酸酯转化率比较低。因此,研究开发一种绿色环保、操作简便、高效的三氯蔗糖-6-乙酸酯制备方法,对提高产品产率、降低三氯蔗糖生产成本非常有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生产稳定、绿色环保的基于气相氯化剂制备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从而有效解决使用二氯亚砜等作为氯化剂氯代生成的酸性污染气体、以及三氯蔗糖-6-乙酸酯转化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相氯化剂制备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气相氯化剂冷凝液化成液体,滴加至经预冷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非质子溶剂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程温度控制在-20~5℃,搅拌生成Vilsmeier盐;
(2)将蔗糖-6-乙酸酯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滴加至所述Vilsmeier盐中,滴加过程温度控制在-10~10℃,全部溶解后得到的体系为均相物料;
(3)所述均相物料进行加热反应后,冷却加碱淬灭、浓缩、加水过滤,即得到三氯蔗糖-6-乙酸酯。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气相氯化剂为光气,非质子溶剂为1,1,2-三氯乙烷或甲苯。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光气的液化温度为-30~8℃;N,N-二甲基甲酰胺和非质子溶剂的混合溶液的预冷温度为-20~0℃;滴加过程中维持体系温度在-5~15℃。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按照摩尔比所述蔗糖-6-乙酸酯∶光气∶N,N-二甲基甲酰胺∶非质子溶剂=1∶7~11∶8~50∶15~30。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3)中加热反应为经2~10h升温至100~110℃、保温2~10h。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将气相氯化剂光气低温冷凝为液体,然后加入低温的DMF中,使得在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制备过程中可简便地使用光气,操作简单、生产稳定,避免了使用二氯亚砜等作为氯化剂氯代生成的酸性污染气体,绿色环保,有效解决了废气处理问题,极大地减少了酸性污染物的处理成本。
(2)本发明将光气引入三氯蔗糖-6-乙酸酯的制备中,不仅在生产上操作简便,而且反应时间短,产品收率高(大于70%),有利于促进三氯蔗糖行业的生产和发展。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科宏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科宏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09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