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1821.6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4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王国强;王专;张文虎;王硕勋;袁婷婷;李贺;赵善杰;孙玉磊;赵庆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8/10 | 分类号: | B21B38/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8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标定 精轧机 轧制 辊缝标定 精轧 次辊缝 工作辊 轧制力偏差 修正 标定位置 步骤循环 带钢头部 辊缝偏差 确认数据 现场设备 轧辊 水平缝 水平辊 支撑辊 板形 换辊 参考 记录 | ||
1.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精轧机更换新支撑辊后第一次工作辊辊缝的水平标定,进行辊缝的粗调,正常进行标定;
步骤二、模拟轧制,确认数据设定和现场设备动作是否正常;
步骤三、开始轧制,判断带钢头部实际板形情况,为后面的二次标定调整提供参考;
步骤四、精轧机工作辊进行第二次辊缝标定修正,针对带钢头部板形进行辊缝的精调,记录标定位的辊缝偏差△S和轧制力偏差△F数据,为后续同一套支撑辊辊期内的工作辊辊缝标定确定基准,标定结束;
步骤五、一直正常轧制到该套轧辊下机;
步骤六、精轧更换新工作辊后第一次标定,本次标定按照上一套工作辊第二次辊缝标定记录的数据进行调整,精轧在同一套支撑辊辊期内所有上机工作辊的辊缝标定按照以上步骤循环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第一套支撑辊以精轧机自动标定功能为基础,对精轧机辊缝进行一次简单的标定调零,参考上一套支撑辊辊期内稳定轧制后的标定位的辊缝偏差△S和轧制力偏差△F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开始轧制时生产三支带钢后判断现场带钢实际板形规律,通过对开轧前三支带钢板形的观察和总结,在无异常的情况下,得出该批次板坯的头部板形情况和整体板形走向,为后面要进行的标定打下基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不需要生产过程中特意停车进行操作,二次标定以开轧前三支钢的头部板形情况为基准,对第一次的标定结果进行精调修正,保证稳定穿带,若前一支带钢尾部调整量很大时,标定前一定要先将辊缝调回头部时的调整状态再进行标定,将二次标定时达到标定轧制力位置时的辊缝偏差△S1和轧制力偏差△F1记录在画面和记录表中,中途不能变更,此两数值即为该辊整个辊期内的标定基准依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具体操作为,精轧更换第二套工作辊后,上机后新工作辊的标定首先以上一套工作辊二次标定时记录的辊缝偏差△S1为基准,标定过程中按此基准调整精轧机辊缝进行压靠,在达到标定位后的轧制力偏差与步骤四中记录的轧制力偏差△F1相比较,由于一个支撑辊辊期内轧机各组件变化不大,所以该偏差值不会太大,满足标定条件即可,否则权衡进行回调处理,标定结束后清零进行轧钢;轧制完三支后,新工作辊的二次标定同样按照步骤四中的方法进行,并将最终调整后的辊缝偏差△S2、轧制力偏差△F2数值记录好,以作为再下一套上机工作辊的标定依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套支撑辊辊期内随着工作辊的更换,依次记录△S3、△F3,△S4、△F4……直到精轧再更换新支撑辊后,重新找回本套支撑辊辊期内的标定辊缝偏差△Sn和标定轧制力偏差△Fn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精轧机辊缝标定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条件区间为-50t~50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182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