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循环进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7626.2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9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群;朱长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J3/50 | 分类号: | C10J3/50;C10J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料筒 传输装置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 加料装置 推送油缸 循环式 动力装置 循环进料 加料斗 进料管 进料筒 连通 动力装置连接 往复循环运动 气体发生炉 生物质燃料 并排设置 底部出口 进料装置 密封问题 物质原料 给料机 活塞杆 两侧面 入料口 伸入 正对 | ||
本发明属于进料装置领域,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循环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加料斗、进料推送油缸装置、循环式加料装置,循环式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筒、传输装置和动力装置,多个所述加料筒并排设置安装于传输装置上,所述传输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带动传输装置上的加料筒往复循环运动,加料斗的底部出口正对加料筒的入料口,进料推送油缸装置和进料管分别位于循环式加料装置的两侧面,进料推送油缸装置的活塞杆能够伸入加料筒内,加料筒的另一端口与进料筒的一端连通,进料筒的另一端与生物质燃料气体发生炉连通。本发明解决了给料机的密封问题,同时提高了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对生物质原料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循环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国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鼓励加强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已经寻求出了多种利用途径,其中生物质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生物质气化,流化床气化是一种主要的生物质气化技术,其主要利用装置是流化床设备,但是生物质的种类多、密度低、着火点低、易缠绕等特性,其原料给料装置始终存在着缺陷,最主要的就是给料机密封问题,它是困扰生物质入炉的主要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循环流化床多为正压系统,为了不让炉膛内的气流泄露,就必须切断给料机与外界的连通。通常的做法是用给料关风器进行密封,但是效果较差。也有用螺旋给料器料封装置,来解决了进料密封问题,在不同类型的密封结构以及不同密封长度下,其螺旋给料设备的原料密封结构不尽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对不同原料,其结构也会不同,即使同一种原料也因其颗粒度、密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密封效果也不尽理想。现在的流化床装置容量趋向更大,对给料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又引发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稳定、安全、大的输送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循环进料装置,该装置解决了给料机的密封问题,同时提高了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对生物质原料的适用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循环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加料斗、进料推送油缸装置、循环式加料装置;
所述循环式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筒、传输装置和动力装置,多个所述加料筒并排设置安装于传输装置上,所述传输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带动传输装置上的加料筒往复循环运动,所述加料筒的顶侧面开设有入料口,两端面贯通,所述循环式加料装置的两侧设有用于阻挡加料筒中的燃料从两端口泄漏的挡料板;
所述加料斗位于所述循环式加料装置的上方,所述多个加料筒能够在传输装置的带动下依次经过加料斗的底部出口;
所述进料推送油缸装置和进料管分别位于循环式加料装置的两侧面,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进料推送油缸装置的活塞杆上设有进料推压头,加料筒经过加料斗的下方后能够到达进料推送油缸装置和进料管之间的空间,且轴线与进料推送油缸装置、进料管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进料推送油缸装置的活塞杆能够穿过一边挡料板上的导向孔和加料筒的一端口伸入加料筒内,所述加料筒的另一端口通过另一个挡料板上的导向孔与进料筒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料筒的另一端与生物质燃料气体发生炉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挡料板包括第一挡料板和第二挡料板,所述第一挡料板位于进料推送油缸装置和传输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挡料板位于进料筒和传输装置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76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