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电力控制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9051.6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77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绍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绍民 |
主分类号: | B60L8/00 | 分类号: | B60L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赖丽娟 |
地址: | 750409 宁夏回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组 充放电控制装置 剩余电量 电能处理电路 控制系统 汽车电力 电连接 风电能 阈值时 发电机 涵道 新能源汽车 车辆行驶 进气栅格 汽车行驶 续航里程 自然能源 机舱 传输 检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电力控制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设置于车辆进气栅格后方机舱内的涵道式发电机,所述涵道式发电机经第一电能处理电路与充放电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与蓄电池组电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用于在车辆行驶时,检测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当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电能处理电路传输的风电能充入所述蓄电池组;当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停止向所述蓄电池组充入风电能,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充分利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自然能源,并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力控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开始为汽车寻找新的动力能源,新能源汽车开始被大范围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电力作为能源,以驱动车辆行驶,具有无污染排放和电能来源广泛等优点。但是,目前的新能源汽车通常需要进行一次性充电后,才能上路行驶。一方面,车辆行驶的动力来源为电池所存电能,这极大地限制了车辆行驶的单次里程,据统计,现有国产电动汽车百分之九十以上车辆单次充电蓄航里程不足400km。另一方面,充电需要通过固定充电桩实现,而完成大范围的充电桩布置是需要极大成本的,这也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捷性,最终制约其推广与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充分利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自然能源,并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电力控制系统和方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电力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于车辆进气栅格后方机舱内的涵道式发电机,所述涵道式发电机经第一电能处理电路与充放电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与蓄电池组电连接;
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用于在车辆行驶时,检测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
当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电能处理电路传输的风电能充入所述蓄电池组;
当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停止向所述蓄电池组充入风电能,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电力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系统中,包括:
步骤1,在车辆行驶时,检测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
步骤2,当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将第一电能处理电路传输的风电能充入所述蓄电池组;
步骤3,当所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停止向所述蓄电池组充入风电能,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电力控制系统和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新能源汽车在充完电行驶过程中,车辆迎面而来会产生一定气流,通常车速越快,气流速度也越快。安装于车辆进气栅格后方机舱内的涵道式发电机可利用此气流进行发电,通过第一电能转换电路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并传输,电能转换电路可包括例如防回流二极管、稳压器和整流器等装置。由于车辆行驶动力由蓄电池组提供,当其剩余电量低于第一阈值时,如果不及时补充电能,车辆续航里程将受限,此时可通过充放电控制装置将风电能,也就是涵道式电机转换获得的电能充入蓄电池组进行补充。同时,为了保护蓄电池组,在其剩余电量高于第二阈值这一安全值时,停止对其充电。这样可充分利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风能这一自然能源,并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电力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绍民,未经李绍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9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