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喷射器小油量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2016.X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1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施华传;居钰生;顾欣;吴逸庭;马涛;邱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65/00 | 分类号: | F02M65/00;F02D41/24;F02D41/4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刘海 |
地址: | 214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喷射器 小油量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燃料喷射器小油量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方法为使用待测喷射器多次小油量喷射前后的轨压降来进行油量估算,并把估算油量与喷射器的基本油量特性曲线进行比较,获取其相对于基本油量的偏差系数,然后填入油量偏差系数学习表中;在完成油量偏差系数学习表的学习后,在小油量非线性区域使用工况相对应的偏差系数求取各喷射器独自的油量脉宽转换表Q2Ti,并使用修正后的油量脉宽转换表Q2Ti查表获取最终经过修正的喷射脉宽;待测喷射器为一组喷射器,包括多个喷射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油量自学习开启判断:判断喷油器是否需要开启油量自学习功能;
(2)油量估算使能判断:当开启油量自学习功能后,进行外部条件判断:评估车辆是否满足油量估算的外部状态或工况要求;以及进行内部条件判断:对燃油系统密封性进行检测以判断燃油系统是否满足油量估算内部密封性要求;当内外部条件都满足后,使能油量估算功能;
(3)喷油前轨压采集:当使能油量估算功能后,关闭泵油功能与喷油功能,在燃油系统无燃油输入输出且轨压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待测喷射器喷射开始前的轨压采集与采集轨压合理性判断;
(4)喷射器喷射:在完成喷射前轨压采集后,执行喷射器的喷射功能,选定合适的喷射次数与喷射脉宽,在关闭泵油且除待测缸外其它缸不喷油的情况下,使用多次喷射模式触发待测喷射器执行N+1次喷射,包括N次相同短脉宽的连续喷射,和另加1次微闭环补偿喷射;
(5)喷油后轨压采集:当喷射器完成N次相同短脉宽的连续喷射后,再次进行待测喷射器喷射后的轨压采集与轨压采集合理性判断;
(6)轨压降计算:根据喷射前后的压力差,计算待测喷射器的喷射轨压降,对轨压降进行合理性判断,以获得最终的轨压降输出均值;
(7)估算总油量:根据计算得到的轨压降均值以及相关系数,求取当前工况下估算的轨管流出总油量Q总;
(8)计算回油量:在喷射器出厂前试验确定不同轨压与驱动脉宽相对应的基本回油量,并填入基本回油量表格;计算不同轨压下的回油老化因子λ,并使用老化因子对基本回油量表进行修正,以获得老化后的回油量;
(9)估算单次喷射油量:根据当前工况下估算的轨管流出总油量Q总与回油量Q总回计算当前待测喷射器的单次喷射估算油量Q估算,Q估算=α*(Q总–Q总回)/N,其中α为轨压动态下降对单次喷射油量的修正系数,N为喷射次数;
(10)油量偏差系数学习表更新:获取不同轨压不同对应脉宽下的单次喷射估算油量Q估算,并计算所估算的单次喷射油量相对于基本油量的偏差系数γ,并更新各喷射器的油量偏差系数学习表;
(11)喷油器老化故障:根据喷油器老化后的油量偏差系数γ老化相对于出厂时通过油量自学习获得的偏差系数γ出厂的漂移量Δγ来判断喷油器老化程度,并与预设故障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喷油器是否发生老化故障;
(12)喷油脉宽协调:在完成自学习后,根据油量偏差系数来获得各喷射器修正后的油量脉宽转换表Q2Ti,并查修正后的油量脉宽转换表Q2Ti获得最终的经过修正后的喷射脉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小油量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油量自学习开启的条件包括该组喷射器出厂以来从未进行过油量自学习或已进行过油量自学习但需要对喷射器进行老化修正;所述老化修正的油量自学习开启条件包括距离上一次老化修正发动机又运行了一定时间或是距离上一次老化修正车辆又行驶了一定里程或是在特征工况点下开启油量估算功能检测获得的本次偏差系数相对于上一次老化修正时的偏差系数的偏移量超过老化修正的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201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共轨管限流阀诊断检测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悬浮型立体过流水力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