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展弦比自适应变体飞翼布局战斗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4045.X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0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永;钟世东;苏继川;黄勇;李巍;唐世勇;彭鑫;郭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1/00 | 分类号: | B64C1/00;B64C3/40;B64C5/14;B64C3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展弦比 自适应 变体 布局 战斗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小展弦比自适应变体飞翼布局战斗机,采用背负式进气道、有人驾驶的重型双发布局,包括机翼和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的后掠角可以变化,所述尾翼在两个自由角度上进行偏转;机翼的自适应变后掠能够满足战斗机经济巡航和高速突防要求,提升全机的整体气动性能;多功能变体尾翼收拢时能够保持全机为典型的飞翼布局,保持高升阻比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能力,当起降或机动飞行时,变体尾翼打开用于阵风和航向控制,从而解决了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战斗机的航向控制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展弦比自适应变体飞翼布局战斗机方案。
背景技术
飞翼布局兼有气动性能好、高隐身的特性,但若发展为战斗机,需解决其横航向稳定性与控制问题。一直以来,欧美发展的飞翼布局飞机都是以侦察、监视和打击功能为主的亚声速或高亚声速类型,典型的为美国的B2远程轰炸机、X47B无人作战飞机等。由于飞翼布局飞机存在航向稳定性与控制问题,尤其是对格斗能力要求较高的机动飞行方面,导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款可用于实战的飞翼布局的战斗机类型出现。
从战斗机的发展历程看,对近距离格斗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前三代战斗机。近距离格斗的典型战技指标要求就是整个飞机的机动性能,如快速爬升、俯冲,急速转弯等指标要求。如前所述,由于飞翼布局没有航向安定面,存在先天的航向稳定性缺失问题,通过多年发展,采用特殊的航向控制(如分列式方向舵)和先进飞行控制措施,已解决飞机的航向稳定性问题,但是对于高机动能力要求的航向控制问题,目前仍无法实现,导致飞翼布局战斗机的研制进展缓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小展弦比自适应变体飞翼布局战斗机,采用自适应变体飞翼、背负式进气道、有人重型双发布局,机翼具有自适应变后掠功能,尾翼也可根据需求打开用作横航向控制等,以兼顾气动、隐身等性能的需求,具有超声速巡航、高亚声速远航、跨声速机动能力,兼顾高/低速、横航向控制和隐身特性。
一种小展弦比自适应变体飞翼布局战斗机,采用背负式进气道、有人驾驶的重型双发布局,包括可实现变体的机翼和尾翼。机翼的后掠角可以根据飞行速度变化,当起飞/降落、经济巡航时,机翼后掠角较小,这样全机具有较高的升阻比,节省燃油;当飞机需要超声速飞行时,机翼后掠角增大,这样可减小超声速时的阻力,同样节省燃油,具有较好的气动效率。该布局采用的尾翼是多功能变体尾翼,具有两个自由度的偏转能力。当飞机需要匿踪飞行时,尾翼和机翼一起收拢,和机体融为一体,成为典型的“扁平体”飞翼,这样就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能力和较好的气动性能;当飞机需要阵风控制或者机动飞行时,尾翼以根弦方向为转轴向上翻转打开成“V”型,同时尾翼可实现沿自身展向方向为转轴偏转,进而达到航向控制的目的,使飞机具备高机动飞行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翼的后掠角在25°~65°范围之间变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战斗机的机身前缘后掠角为65°,机身后缘前掠角为25°,展弦比为1.5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尾翼与机身连接的根弦方向为第一转动轴线,位于后机身内的转动机构带动第一转动轴实现尾翼上下翻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尾翼转动后与机身所在平面构成翻转角,所述翻转角在0°~45°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尾翼展向方向为第二转动轴线,位于后机身内的转动机构带动第二转动轴实现尾翼自身偏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尾翼偏转后与第二转动轴线之间构成偏转角,所述偏转角在0°~60°之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机翼的自适应变后掠能够满足战斗机经济巡航和高速突防要求,提升全机的整体气动性能;多功能变体尾翼收拢时能够保持全机为典型的飞翼布局,保持高升阻比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能力,当起降或机动飞行时,变体尾翼打开用于阵风和航向控制,从而解决了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战斗机的航向控制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40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浮空器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飞行器模式转换的旋转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