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3400.3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7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程传辉;王绍明;徐政;陈伟芳;王树青;杨琦;张敬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04 | 分类号: | F02M26/04;F02M26/42;F01N5/02;F02B37/00;F01P3/20;F01P7/16;F01M5/00;F01N3/04;F02N19/10;B60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0041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排气 气体循环管 低压排气 进气管 排气管 引出管 引入管 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连通 并联设置 换热器 冷却液 发动机 再循环功能 冷却排气 排气余热 机油 冷却管 车内 除霜 采暖 加热 排气 申请 | ||
1.一种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有进气管和排气管的发动机;所述进气管上依次设置有空滤、压气机、中冷器和节气门,并且所述节气门靠近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设置;所述排气管上依次设置有涡轮、催化包和消音器,并且所述涡轮靠近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设置;
能够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以将所述排气管中的气体导入到所述进气管中的气体循环管;
设置在所述气体循环管上的换热器;
连通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换热器,以实现冷却液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换热器中循环流动的第一冷却管;
连通所述气体循环管和所述排气管,且并联设置的低压排气引出管和高压排气引出管,所述低压排气引出管与所述排气管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催化包和所述消音器之间,所述高压排气引出管与所述排气管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涡轮之间;
连通所述气体循环管和所述进气管,且并联设置的低压排气引入管和高压排气引入管,所述低压排气引入管与所述进气管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空滤和所述压气机之间,所述高压排气引入管与所述进气管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节气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排气引出管上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高压排气引出管上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二控制阀;所述低压排气引入管上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三控制阀;所述高压排气引入管上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四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的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位于所述消音器与所述低压排气引出管的端口之间;
进气端与所述气体循环管连通,出气端与所述排气管连通并设置有第六控制阀的余热回收管,并且所述进气端与所述气体循环管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游的部分连通,所述出气端与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第五控制阀和所述消音器之间的部分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冷却管连通,并与所述换热器并联设置的第二冷却管;
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管上的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和所述第六控制阀均为电磁阀,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并且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六控制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340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往复式发动机正压导入主动式曲轴箱吹漏气系统
- 下一篇:一种空气滤清器及其滤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