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19229.5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2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于子良;杨修伟;张文明;杨珏;任坤华;薛龙昌;王奔;李小满;刘冲;张慧涛;刘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1/00 | 分类号: | B60F1/00;B60S9/14;B62D5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67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驶平台 履带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 轨道轮 智能 铁路 升降旋转机构 路基条件 上下轨道 铁路设备 智能控制 主体连接 自动切换 公铁 升降 | ||
1.一种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行驶平台主体以及分别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连接的轨道轮驱动系统和履带驱动系统,所述行驶平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旋转机构,所述履带驱动系统能够相对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升降,以使得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高于或低于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底部,从而实现所述履带轮驱动系统和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切换;
所述升降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缸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缸体内的升降活塞缸,所述旋转缸体的中部设置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与所述升降活塞缸的升降缸体侧壁之间形成密闭的腔体,且所述环状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活塞部,所述活塞部与所述升降缸体侧壁形成动密封,所述升降缸体侧壁上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并能够与所述活塞部配合用于对所述活塞部进行限位的止动部,所述止动部与所述环状凹槽形成动密封,所述升降旋转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止动部用于向所述止动部的两侧注入液压油或高压气体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驱动系统包括用于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连接的履带驱动轮、多个承重轮、诱导轮、拖带轮和履带,所述履带依次绕设于所述履带驱动轮、多个所述承重轮、所述诱导轮和所述拖带轮,多个所述承重轮分别通过第一活塞缸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连接,以相对所述行驶平台主体上下运动;所述第一活塞缸包括缸体、位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以及与所述活塞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与所述承重轮连接,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内部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内填充有预设压力值的压缩气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活塞缸的所述上腔体与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活塞杆的所述上腔体通过管路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轮分成M组,每组包括N个所述承重轮,且与每组中的N个所述承重轮连接的第一活塞缸的所述上腔体彼此连通,其中M、N均是大于1的整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通过旋转机构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转动式连接,以使得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相对所述行驶平台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底部高于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当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底部底部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上设置有重心控制系统,所述重心控制系统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行驶平台主体上的测力轮对、安装在所述行驶平台主体上用于测量所述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的角速度的角速度测量单元、重心控制单元以及重心调整单元,所述重心调整单元包括配重块以及与所述配重块连接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块在所述行驶平台主体上的位置的配重块调整机构,所述测力轮对用于实时获取车辆的轮对垂向力,所述重心控制单元从所述测力轮对获取所述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的轮对垂向力,并从所述角速度测量单元获取所述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的角速度,并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出所述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的重心位置;并通过控制所述配重块调整机构调整所述配重块的位置,以将所述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的重心位置调整至安全区域。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驶平台主体上的环境感知系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环境感知系统包括激光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毫米波雷达、惯性导航、相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包括自主驾驶智能模式和远程遥控模式。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铁路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采用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922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
- 下一篇:一种公铁联运智能运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