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4644.X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3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汉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99 | 代理人: | 彭益宏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能源 汽车 车载 充电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和两个USB接口,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放置机构包括吸附组件和防尘组件,断电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中通过放置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不使用时吸附在汽车上,并且能够对USB接口起到防尘的作用,与现有的车载充电器相比,更加便于司机拿取及放置,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载充电器与车体碰撞,造成充电器的内部电路板受到损坏,起到保护的作用,通过断电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与汽车的充电接口分离,避免了插口腐化,防止车载充电器老化,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更加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车载充电系统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车载充电系统是指常规通过汽车电瓶供电的车载充电系统,大量使用在各种便携式、手持式设备的锂电池充电领域。
一般人们在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都会通过车载充电系统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但是现有的车载充电系统在使用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有的很多司机在使用车载充电器时,常常将车载充电器插在电源接口上却不拔除,但是充电完成后长期不拔充电器,容易造成充电器老化,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而且车载充电器长时间插在电源接口,可能造成插口腐化并且很难清除,此外,现有的车载充电器不具备便于放置的功能,很多司机喜欢随意乱扔车载充电器,在行驶过程中车载充电器容易与车体碰撞,造成充电器的内部电路板受到损坏,然而当需要使用时,由于乱丢的坏习惯,司机可能一时间找不到车载充电器,造成使用不便,这些都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和两个USB接口,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两个USB接口均设置在在主体内的顶部,所述断电机构设置在主体内的底部,所述放置机构设置在主体内的顶部,所述放置机构位于USB接口的一侧;
所述放置机构包括吸附组件和防尘组件;
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弹簧、套管、滚珠、第二弹簧和吸盘,所述壳体固定在主体的一侧,所述壳体的靠近USB接口的一侧设有条形孔,所述壳体的远离USB接口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壳体的上下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凹槽,所述第一弹簧水平设置,所述套管通过第一弹簧与壳体的远离开口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套管竖向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套管与壳体匹配,所述套管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滚珠有两个,两个滚珠分别设置在套管的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滚珠与套管匹配,所述滚珠与套管滑动连接,两个滚珠分别与两个凹槽一一对应且匹配,所述滚珠设置在凹槽内,所述滚珠与凹槽抵靠,所述第二弹簧竖向设置在套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滚珠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吸盘固定在套管的靠近开口的一侧;
所述防尘组件包括防尘板、扭转弹簧、连杆和永磁铁,所述防尘板有两个,两个防尘板分别水平设置在两个USB接口的上方,所述防尘板与USB接口匹配,所述防尘板与USB接口抵靠,所述防尘板为矩形,所述防尘板的其中一个顶角与主体的内部铰接,所述防尘板的与主体的铰接处设有扭转弹簧,所述连杆水平设置,所述连杆与两个防尘板铰接,所述连杆与防尘板的铰接处位于主体与防尘板的铰接处的一侧,所述连杆的一端经条形孔穿过壳体,所述永磁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永磁铁与套管抵靠,所述永磁铁与连杆的一端铰接;
所述断电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升降组件与翻转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翻转组件包括两个转动单元,两个转动单元关于升降组件对称,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气缸、转动杆和支撑块,所述转动杆水平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块铰接,两个支撑块均位于两个转动杆之间,所述气缸倾斜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气缸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气缸的气杆与转动杆的中部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46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