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准确度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8597.6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5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武利庆;胡志雄;金有训;李飞;杨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G01N27/447;C07K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卢新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准确度 糖化 血红蛋白 标准 物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准确度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合成用于血红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定量的特性肽段;(2)特征肽段纯度的测定;(3)糖化血红蛋白的酶解;(4)样品酶解液的毛细管电泳‑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5)酶解液中特异性肽段含量的计算;(6)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计算。本方法能够有效的分离肽段、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得用于定量的特异性肽段不易受到干扰组分的影响,从而提高定量结果的准确度。而且毛细管电泳的进样量仅为几纳升,从而大大节约样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质含量测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
背景技术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研究建立高准确度的测量方法是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含量(浓度)描述了单位质量或体积中被测对象的数量,是化学与生物计量中的基本量值,为了实现含量(浓度)的准确测定,化学与生物计量中广泛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的方法作为计量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内标法,它以被测对象的稳定同位素标记物作为内标添加到样品中,由于同位素内标与待测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接近,因此在充分混匀以后同位素内标可以实时校正整个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实现高准确度的测量。当添加同位素内标以后,由于同位素标记物与待测目标化合物理化性质接近,因此在前处理过程中两者的反应效率、损失率等都是一致的;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过程中,同位素内标与待测目标化合物始终在一起,任意时刻施加到待测目标化合物上的扰动也同等程度的施加到同位素内标上,因此校正了分离过程中的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在离子化的过程中,待测目标化合物与同位素标记物具有相同的离子化效率,两者被同等效率的离子化并进入到质谱仪中进行检测,最后在质谱的不同质荷比通道被检测。最后根据待测目标化合物和同位素标记物的比例及称量的质量进行计算。由于添加同位素内标后整个分析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均无法改变两者的比例,因此可以消除掉整个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得到高准确度的定量结果。这使得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也成为化学与生物计量中常用的计量基准方法之一。
对于生物样品的分析,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的方式进行样品中化学成分量的准确测定。高效液相色谱作为常用的分离手段,能够较好的用于有机分子、肽段、蛋白质、寡聚核酸、核酸等分子的分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联用的方式,已经成功解决了无机、有机小分子,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准确定量,通过同位素内标的使用,克服了样品前处理、分离、离子化、质谱检测过程中的系统误差,从而达到很高的测量准确度,成为化学和生物计量的基准方法之一。虽然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受到高效液相色谱在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分离效能中的限制,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在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准确定量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毛细管电泳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简单、经济、快速和微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毛细管电泳采用电渗流来驱动化合物的分离,克服了高效液相色谱中采用压力驱动导致的各层流速不均匀导致的峰展宽,从而达到极高的理论塔板数,展示出远远优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柱效与分离能力。分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干扰组分的去除,结合同位素稀释质谱卓越的系统误差克服能力,使得毛细管电泳-同位素稀释质谱成为更为准确的定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同位素稀释质谱的高准确度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
一种高准确度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合成用于血红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定量的特性肽段;
(2)特征肽段纯度的测定;
(3)糖化血红蛋白的酶解;
(4)样品酶解液的毛细管电泳-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
(5)酶解液中特异性肽段含量的计算;
(6)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85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