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污染感潮河段泥皮的治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32164.8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3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太平;郝莺飞;程扬;沈启斌;李彦培;扈华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益禄丰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5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孙明科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潮河段 覆盖层 退潮 泥皮 污染 底泥表层 结块 河床 裸露 采集 氧化剂 治理 底泥样品 均匀喷撒 杀藻效果 水体样品 现场监测 制备粉剂 杀藻剂 原有的 表皮 检测 涨潮 底泥 撒施 杀藻 制备 消解 河段 协同 时机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污染感潮河段泥皮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现场监测并采集受污染感潮河段底泥样品进行检测;(2)取设定量的氧化剂制备为底改剂,于退潮后,将其均匀撒施在退潮后裸露的河床上,形成第一覆盖层;(3)采集受污染感潮河段泥皮段的水体样品并检测,(4)取设定量的杀藻剂制备粉剂,于退潮后均匀喷撒在裸露的河床上,形成第二覆盖层;(5)第一覆盖层与第二覆盖层中相互配合,实现对底泥表层氧化、杀藻作用的持续进行,消解原有的底泥表皮结块,并能持续防止底泥表层形成新的结块。本发明利用感潮河段涨潮与退潮时机,通过覆盖层相互间的协同增强的效应,增强底改、杀藻效果,使污染河段得到快速且持久的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受污染感潮河段泥皮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感潮河段指河口至潮区界的河段,其受到海洋潮汐的影响,使河水的盐份、水位、流速等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在沿海城市中,由于地理位置与海洋较近,大部分的河涌皆属于感潮河段。在这样的河涌中,常见的环境污染除了河涌黑臭问题,还包括了泥皮泛滥问题。
城市景观水体中漂浮的膜状浮泥(泥皮)不但影响水体景观,还阻碍空气中的氧气向水体中传输,影响水质。在水体表面容易被风吹向局部区域,与其他水中漂浮物混在一起,景观效果极差,极难清除。底栖藻类的大量繁殖,易造成底部溶氧不足,诱发有害菌大量繁殖,再者因为泥皮长时间覆盖底部,导致底泥发黑发臭,甚至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产生。泥皮(死藻)腐烂,增加池中氨氮的浓度,恶化水质,产生亚盐、硫化氢、羟胺等毒素,也是城市污染河涌黑臭的重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水体藻类不易繁殖,但是在当水体水温达到13℃~14℃及以上时,特别是在同时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底栖藻类即达到繁殖旺盛期。日积月累的有机质、死亡的动植物尸体以及底部自然繁生的藻类、细菌等物质,在水体中菌相不平衡时,也就是水体的分解净化能力小于污染输入时,有机质就会堆积。而有机质又促进了藻类及浮游动物的生长,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使沉积物表面堆积成一层厚厚的浮泥,而浮泥只有上层水土界面层是黄色的或者是绿色的,主要由藻类组成,特别是丝状藻类;下层是发臭的软泥,经过一系列的结合使这些物质在水体底部堆积形成泥皮。
泥皮的滋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底泥,二是水体清澈见底历时时间长,三是底质营养盐充足及底泥里少量/ 微量氮源(氨氮高),四是没有其他限制性因素的阻碍。如余氯解除后底栖藻类滋生环境好,没有限制因素,水质安全,重金属少、光照相对强、底泥有肥力等。城市受污染感潮河段,由于河床周期性的露出水面,受太阳光照射,具备泥皮生长的基本条件。
而对于泥皮漂浮,气泡才是促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气泡主要是藻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以及底泥厌氧发酵产生的气体,还包含泥皮中其他一些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产气等,由于泥皮表面粘附了很多有机质,容易富集产生气泡。当气泡形成的量足够多时,所增加的浮力大于泥皮的重力和泥皮之间的相互粘力时,泥皮就会漂起来。特别是在晴天中午和下午形成的气泡多,泥皮会漂起得更严重。当底栖藻类死亡后与其它有机物发生厌氧发酵,产生气体将底层有机碎屑顶起,也促使出现泥皮上浮的现象。常见的泥皮有两种,一种是颜色为棕褐色、表面气泡较少的以有机质为主的泥皮;另一种是颜色发绿、表面带有气泡的以藻类为主的泥皮。镜检的的结果能看到绝大多数为底栖硅藻,多为舟形藻和菱形藻,少量的曲舟藻,个别营养更加丰富的泥皮里面还有蓝藻门的色球藻和颤藻。
目前,对于水体泥皮泛滥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由于其严重影响河涌水质与景观,对其治理具有非常迫切的需要。有学者研究专门使用絮凝剂如聚铝、氯化铁对水面泥皮进行处理,但效果不佳,只能临时清除表面浮起来的泥皮,底部泥皮很快又会泛起,一次施药治理仅能持续5-12小时,其效果不能持续,且能够有效治理的河段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公里;根据此法,如果要使治理效果持续,则必须保持每天施药,由此又带来新的弊端:一是成本高,二是由于长期施药、施药过多,会对水生动植物及环境造成毒害,往往得不偿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益禄丰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广州益禄丰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2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变容积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针对城市污泥治理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