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和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3628.5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5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娟;席北斗;赵传军;汪洋;唐军;苏婧;陈雷;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B09C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喻颖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泥 微生物 降解 联合 处理 方法 | ||
一种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和处理方法,该联合处理站包括微生物添加装置、曝气/抽提装置、计量‑进料层、搅和层、卸料层以及履带式运料机,其中微生物添加装置和曝气/抽提装置包括微生物储罐、曝气‑抽气储罐;计量‑进料层包括阀门、压力表、流量计、进料室等;拌和层主要有各管道接口装置及搅拌机;卸料层主要是通过卡车将处理后土壤运离处理站。本发明的装置能够通过微生物降解、机械搅拌和曝气‑抽气等联合方法,将含油污泥中石油类、石油烃、挥发性VOCs以及易降解和抽提的污染物去除,从而达到土壤修复和规模自动化处理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在通过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对土壤中的石油类、石油烃、挥发性VOCs以及易降解和抽提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去除的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和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及生产生活中石汽油的应用,其储运中原油滴落、储罐或管道破裂以及污水渗漏等因素均会导致含油组分进入包气带土壤,且对地下水环境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对石油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中包括物理修复技术热脱附、电动修复技术等、化学技术淋洗萃取法、光催化氧化法、氧化还原化等及生物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微生物修复理论比较系统,技术比较成熟。一些先进的工艺、菌剂已陆续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AirSparging/Soil Vapor Extraction曝气-气相抽提法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专门治理VOCs的修复技术,其中SVE为20世纪美国兴起的专门治理VOCs的修复技术,全美有27%“超级基金”案例应用,还把它当作去除土壤中VOCs的一种标准处理方法,但SVE对修复场地有一定要求,需要所处理的污染场地的土体有较好的渗透性;且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时,修复后期常出现“拖尾”现象;而采用微生物降解可以有效的解决处理后期的的拖尾问题,且在处理前期微生物降解作用需要一定量的水分,由此也使得淤泥的含水率降低变为松散状,利于后续SVE的实施,因此,在含油污泥的处理工程中,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联合曝气-抽提技术将使得石油污染物去除范围更广,浓度含量更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和处理方法,以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包括微生物添加装置、曝气-抽提装置、联合处理容器和气/液多孔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微生物添加装置,用于向联合处理容器内注入微生物液体,以对所述含油污泥进行微生物降解;
曝气-抽提装置,用于向联合处理容器内输入曝气用气体,以对所述含油污泥进行曝气处理,以及以抽提的方式对联合处理容器内的降解和曝气后的含油污泥中的尾气进行去除;
联合处理容器,所述联合处理容器上设置有进料口、搅拌器和出料口,其中搅拌器用于对联合处理容器内的含油污泥进行搅拌;
气/液多孔转换器,呈环状设置于所述联合处理容器的中部,所述气/液多孔转换器包括在环形圆周上分布的、与若干个通道对应连通的开口,所述若干个通道以间隔的方式分别与微生物添加装置的输送管道和曝气-抽提装置的曝气管道连通,从而分别用于向所述联合处理容器内部输送微生物液体和曝气用气体。其中,所述气/液多孔转换器为环形,设计于搅拌器与进料仓的连接处,在其上均布开孔,孔径大小与输送管道相匹配,微生物添加装置的输送管道和曝气管道间隔布置,管径和材质依据场地规模和污染物类型确定;
其中,所述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中的部件以如下方式从上往下层状布置:
微生物-曝气/抽提装置层,包括微生物添加装置和曝气-抽提装置,位于所述含油污泥微生物降解和曝气-抽提联合处理站的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36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