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9205.4 | 申请日: | 201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3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明城启一;野濑勇喜;生田英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1/00 | 分类号: | F02D41/00;F02D41/02;F02D4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以及 方法 | ||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执行高频脉动控制处理与废气再循环控制处理即EGR控制处理。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包括:在产生催化剂的升温要求的情况下,对与各气缸分别对应的燃料喷射阀进行操作,以便将多个气缸中的一部分气缸中的空燃比控制为稀空燃比、并将其余气缸中的空燃比控制为浓空燃比。EGR控制处理包括:对调整用促动器进行操作从而控制EGR率。EGR控制处理包括:对调整用促动器进行操作,以便在正执行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下,与并非正执行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相比,EGR率变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对内燃机进行控制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上述内燃机具备:对从多个气缸排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以及调整废气再循环率即EGR率的促动器即调整用促动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68690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执行高频脉动控制(dithercontrol)的控制装置。高频脉动控制是指如下的控制:在产生设置于排气通路的催化剂的硫中毒恢复控制的执行要求的情况下,在一部分气缸中使空燃比为稀空燃比、并且在其余气缸中使空燃比为浓空燃比,作为发动机整体使空燃比为理论空燃比或浓空燃比。
另外,作为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公知有执行使已被排出至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排气的一部分返回至进气通路的所谓的EGR控制的控制装置。
然而,在通过EGR控制而使EGR率成为大于零的值时,当执行高频脉动控制的情况下,与不执行高频脉动控制的情况相比,存在尤其是空燃比为稀空燃比的气缸的燃烧变得不稳定、扭矩变动变大的顾虑。
发明内容
例1.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对内燃机进行控制,该内燃机具备:对从多个气缸排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以及调整废气再循环率即EGR率的调整用促动器。该控制装置构成为执行如下处理: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对与上述气缸分别对应的燃料喷射阀进行操作,以便在产生上述催化剂的升温要求的情况下,将上述多个气缸中的一部分气缸即稀空燃比燃烧气缸中的空燃比控制为比理论空燃比稀的空燃比、并将上述多个气缸中的与上述一部分气缸不同的气缸即浓空燃比燃烧气缸中的空燃比控制为比理论空燃比浓的空燃比;以及EGR控制处理,对上述调整用促动器进行操作从而控制上述EGR率。上述EGR控制处理包括:对上述调整用促动器进行操作,以便在正执行上述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下,与并非正执行上述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相比,上述EGR率变小。
在EGR率大的情况下,与EGR率小的情况相比,存在燃烧变得不稳定的趋势。在执行高频脉动控制的情况下,与不执行高频脉动控制的情况相比,存在燃烧变得不稳定的趋势。这里,在上述结构中,对调整用促动器进行操作,以便在正执行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下,与并非正执行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相比,EGR率小。因此,与在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执行时不减小EGR率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燃烧变得不稳定这一情况。因此,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兼顾抑制高频脉动控制的升温性能降低这一情况与抑制燃烧变得不稳定这一情况双方。
例2.在上述例1的控制装置中,上述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包括:使上述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可变的处理,上述EGR控制处理包括:对上述调整用促动器进行操作,以便在借助上述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实现的上述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大的情况下,与借助上述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实现的上述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小的情况相比,上述EGR率变小。
在执行高频脉动控制处理的情况下,在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大的情况下,与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小的情况相比,存在燃烧变得不稳定的趋势。在执行EGR控制处理的情况下,在EGR率大的情况下,与EGR率小的情况相比,存在燃烧变得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借助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实现的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大的情况下、与借助高频脉动控制处理实现的稀空燃比燃烧气缸的稀空燃比化程度小的情况相比,使EGR率变小,由此,能够抑制高频脉动控制的升温性能降低这一情况,并且能够抑制燃烧变得不稳定这一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92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