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副车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55210.6 | 申请日: | 2018-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7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小宫胜行;石川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15;B60R19/3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结构 | ||
本发明的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侧横梁及后侧横梁;左右一对侧梁;设于所述侧梁的前端部的车身安装部。在所述侧梁的前端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侧方扩展部。在所述前侧横梁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隆起的前方扩展部。所述前侧横梁中除前方扩展部以外的部位设置在比车身安装部更后方且比侧方扩展部的后端更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减轻在发生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前侧横梁阻碍侧梁向车宽方向内侧折弯变形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碰撞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附属机件等的布局自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撑悬架臂的车辆的前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前部中的前纵梁的下方设有支撑悬架臂的前副车架。该前副车架包括: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从该后侧横梁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前侧梁);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侧梁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前侧横梁。
近年来,存在着如下的要求:在车辆前部附加用于应对小范围重叠碰撞(smalloverlap collision)的对策结构。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12757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不是在前副车架而是在前纵梁的前部设置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设部。突设部以在车辆俯视下其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朝着车身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而被形成。此外,突设部设置在与动力总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在发生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前纵梁藉着突设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因此,该折曲的前纵梁按压动力总成,从而能够产生一个使车身前部向横向移动(避让碰撞物)的力矩。然而,在采用专利文献1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前副车架不具备前侧横梁,因此,在将与上述突设部同样的结构应用于前副车架时,存在着刚性不足而容易发生振动这样的问题。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141282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结构,该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左右一对侧梁;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侧梁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前侧横梁;经由装配板及安装板而被连结于侧梁的前端的俯视下呈梯形形状的副溃缩盒;以及将该副溃缩盒的基部中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背面和侧梁的前部呈斜交状连结的分支梁。
所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发生小范围重叠碰撞时的负荷被梯形形状的副溃缩盒承受后,该负荷通过分支梁而被传递到后方的侧梁,由此,能够使侧梁向车宽方向内侧折弯。
然而,在采用所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的情况下,用于将前副车架安装于车身的左右一对安装部被设置在与前侧横梁的两端部相一致的位置,为了维持该位置关系而需要将前侧横梁的位置设定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前侧横梁的前方,一般设置有散热器等附属机件。然而,若希望在前侧横梁的前方确保充分的装卸空间来设置附属机件时,则该附属机件及其周边构件便要整体地向前方移动,其结果,车辆的前悬尺寸(比前轮更位于前方的部分的尺寸)被扩大。这样,专利文献2的结构存在着如下的问题:难以兼顾附属机件的布局(装卸空间的确保)和前悬尺寸的缩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副车架结构,该前副车架结构具备前侧横梁,能够减轻在发生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前侧横梁阻碍侧梁向车宽方向内侧折弯变形的情况,从而提高碰撞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附属机件等的布局自由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前副车架结构是支撑悬架臂的前副车架结构,其包括:后侧横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左右一对侧梁,从所述后侧横梁向车辆前方延伸;前侧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侧梁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以及车身安装部,为了将所述侧梁安装于车身而被设于该侧梁的前端部;其中,在所述侧梁的前端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侧方扩展部,在所述前侧横梁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隆起的前方扩展部,所述前侧横梁中除所述前方扩展部以外的部位设置在比所述车身安装部更后方且比所述侧方扩展部的后端更前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在发生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前侧横梁阻碍侧梁向车宽方向内侧折弯变形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碰撞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附属机件等的布局自由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5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