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隔振器及道床隔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55653.5 | 申请日: | 2018-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0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强;谢远明;李彦;彭军;刘建;徐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19;F16F9/512;E0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文红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振器 弹性件 上顶板 自适应 活塞 活塞杆 液压缸 油孔 隔振系统 消耗装置 液压系统 振动能量 液压腔 道床 能量消耗装置 带动振动 活塞移动 有效孔径 滑动 低负荷 高负荷 垂向 隔振 连通 穿过 | ||
本发明提供的自适应隔振器及道床隔振系统,涉及隔振器技术领域。该自适应隔振器包括液压系统、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上顶板和振动能量消耗装置。液压系统包括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活塞上开设有第一油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通过第一油孔连通。第一弹性件设置于上顶板和液压缸之间,上顶板与活塞杆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以带动活塞杆相对液压缸滑动;上顶板穿过活塞并与振动能量消耗装置连接,以带动振动能量消耗装置相对活塞移动,并调节第一油孔的有效孔径。该自适应隔振器在高负荷和低负荷状态下均能保持较好的隔振性能,并保持较为稳定的垂向位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振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适应隔振器及道床隔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减振降噪手段中,由于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最为理想,适用于需要较高减振要求的高等或特殊减振地段,如医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在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通过轨道板下设置弹性隔振器,将轨道板的振动与基础隔离,达到减小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的目的。
现有的弹性隔振器的刚度特性都是线性刚度或接近于线性刚度,而在浮置板轨道-车辆这个隔振系统中质量的大小会因为列车载重不同发生显著变化,这使得现有的浮置板轨道系统在不同载重工况下的压力差异很大,造成空车重车状态系统性能不一致,空车状态隔振性能差,重车状态轨道垂向位移过大等问题。
因此,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自适应隔振器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隔振器,该自适应隔振器结构简单,能实现垂向限位,且在高负荷和低负荷状态下均能保持较好的隔振性能,并保持较为稳定的垂向位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床隔振系统,其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自适应隔振器,在空车重车状态下均能保持较佳的隔振性能,并保持较为稳定的垂向位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隔振器,包括液压系统、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上顶板和振动能量消耗装置。
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液压缸内,并与所述液压缸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塞将所述液压缸分割形成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用于容置液压油;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液压缸并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液压缸滑动连接,所述活塞上开设有第一油孔,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通过所述第一油孔连通。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上顶板和所述液压缸之间,所述上顶板与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液压缸滑动,所述上顶板穿过所述活塞并与所述振动能量消耗装置连接,以带动所述振动能量消耗装置相对所述活塞移动,并调节所述第一油孔的有效孔径。
所述振动能量消耗装置用于根据较大的上顶板受力值,减小所述第一油孔的有效孔径,以减小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之间的流量,并根据较小的上顶板受力值,增大所述第一油孔的有效孔径,以增大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之间的流量,所述振动能量消耗装置还用于当所述上顶板受力值达到极限值的状态下密封所述第一油孔。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能量消耗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铰链组件和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第二油孔;所述上顶板穿过所述活塞并与所述铰链组件连接,所述移动板能够在所述上顶板的挤压作用力下相对所述活塞滑动,以使调节所述第二油孔和所述第一油孔的连通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组件和所述移动板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移动板分别通过多个所述铰链组件与所述上顶板连接,所述第一油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油孔与多个所述第二油孔一一对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56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