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曲安奈德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56990.6 | 申请日: | 2018-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3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吴传斌;林师麒;侯嫒琳;杨佩佩;顾宇琨;权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31/58;A61K47/69;A61K47/36;A61P17/02;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银凤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针 曲安奈德 针尖 透明质酸钠 药物传递 环糊精 制备 高分子聚合物 医用注射器 基底组成 离心成型 有效替代 瘢痕组织 穿刺 摩尔比 质量比 注射器 基底 紧实 孔道 药量 载药 种曲 注射 皮肤 释放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曲安奈德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可溶性微针由针尖和基底组成,所述针尖的原料组分包括透明质酸钠、曲安奈德和β‑环糊精;所述曲安奈德和β‑环糊精作为原料的摩尔比为1:5‑10,所述透明质酸钠和曲安奈德的质量比为15~70:1;所述基底的原料组分包括高分子聚合物。本发明的曲安奈德可溶性微针针尖部分的含药量高,并且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可实现对较普通皮肤更为坚硬、紧实的瘢痕组织的穿刺,产生递药孔道,以释放药物,可有效替代目前医用注射器进行药物传递,且大大降低注射器注射带来的痛感,实现高效的药物传递。本发明以三步离心成型法制备可溶性微针,可大大提高针尖载药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曲安奈德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当皮肤受到损伤时,皮肤会根据损伤程度、性质和范围的不同进行组织修复,包括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当皮肤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如全层皮肤损伤时,皮肤难以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而由显微组织增生替代缺损之组织,最终形成瘢痕,即为不完全再生,或称瘢痕修复。过度瘢痕形成即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也被称为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均显著隆起于正常皮肤,有充血发红的现象;增生性瘢痕局限于最初损伤范围内,而瘢痕疙瘩超出了其出发时的界限,侵入周围正常组织。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此外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纤维连接蛋白和糖胺聚糖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增加,而胶原酶合成减少或活性下降导致胶原降解不足,因此造成了细胞外基质的堆积,进而形成病理性瘢痕。而病理性瘢痕中ECM中表达增加得最为明显的成分之一即为胶原蛋白I(Collagen I)。此外,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增强,其可刺激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合成ECM,抑制胶原酶的产生。而在 TGF-β的三种不同异构体中,TGF-β1在瘢痕增生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过度表达,并诱导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堆积。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因其隆起及充血发红,妨碍美观,且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包括瘙痒、刺痛或灼痛、易受激惹或局部过度敏感、触痛等;关节附近的瘢痕可能影响肢体活动,导致关节活动障碍。这些症状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患者因此寻求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通常根据其诊断可选择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压迫治疗、激光治疗及冷冻治疗等。瘢痕内注射药物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以对成纤维细胞的成熟和肉芽组织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是瘢痕治疗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瘢痕治疗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瘢痕治疗药物,其可使胶原合成减少,并诱导成纤维产生胶原酶,促进胶原的降解,使瘢痕变薄变软。由于瘢痕组织坚硬、致密,乳膏等以涂抹方式使用的经皮给药制剂难以实现药效,目前使用局部瘢痕内多点注射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但进行瘢痕内多点注射时,需要配合麻醉剂使用,但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感;此外,瘢痕的药物注射对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注射时要严格掌握注射层次,严禁将药液注入皮下或周围正常组织中。药物多点注射使用时较为不便,无法自行使用,注射药物分布不均,且容易造成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正常皮肤萎缩、妇女月经不调等副作用,且注射时带来的巨大痛感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不适,且通常需接受反复多次注射,患者顺应性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69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辐射护肤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咪喹莫特阴道膨胀栓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