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61161.7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1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朱雨彤;张恺;刘金祥;牛晓峰;袁晓磊;金晨;王天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3/00 | 分类号: | F24D3/00;F24D19/10;F24F5/00;F25B23/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许峰 |
地址: | 211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射 冷热电联产 一体化装置 集热 腔体 致冷 发电 百叶组件 功能切换 光伏发电 能源利用 旋转百叶 用户需求 致冷组件 致热组件 被动式 | ||
1.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腔体(1),以及分别与腔体(1)连接的百叶组件、辐射致热组件(3)、辐射致冷组件(4)和光伏发电末端(5);通过旋转百叶组件,实现致冷、集热、发电之间的切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组件包括n个百叶(2),n个百叶(2)可旋转连接在腔体(1)的上部;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每个百叶(2)包括本体(201)和集热装置,集热装置和本体(201)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装置为集热层(202),集热层(202)涂覆在本体(201)顶面;或者,
所述集热装置为集热管,集热管固定连接在本体(201)中。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n个百叶(2)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致热组件(3)包括热媒换热器(301)、储热水箱(302)、热媒电动阀(303)、第一管道(304)、第二管道(305)、第三管道(306)和热媒水泵(307);
热媒换热器(301)位于储热水箱(302)中,热媒电动阀(303)和热媒水泵(307)位于第一管道(304)中;
第二管道(305)将所有本体(201)并联,且第二管道(305)部分位于本体(201)中,第二管道(305)其余部分位于本体(201)外侧;
热媒换热器(301)的热媒输出端与第一管道(304)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管道(304)的输出端与第二管道(305)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管道(305)的输出端与第三管道(306)的输入端连接,第三管道(306)的输出端与热媒换热器(301)的热媒输入端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腔体(1)中的第二管道(305)与集热装置贴合。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致热组件(3)还包括第一电动阀(308)和第二电动阀(309),第一电动阀(308)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一管道(304)连接,且第四管道与第一管道(304)的连接处位于热媒电动阀(303)和热媒换热器(301)的热媒输出端之间;第二电动阀(309)通过第五管道与第三管道(306)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致冷组件(4)包括蓄冷水箱(401)、冷媒换热器(402)、冷媒电动阀(403)、光谱选择发射性膜(404)、冷媒输入管道(405)、第一保温材料层(406)、冷媒输出管道(407)、第二保温材料层(408),第六管道(409)、第七管道(410)和冷媒水泵(411);
光谱选择发射性膜(404)、冷媒输入管道(405)、第一保温材料层(406)、冷媒输出管道(407)、第二保温材料层(408)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在腔体(1)中;
冷媒换热器(402)位于蓄冷水箱(401)中,冷媒水泵(411)位于第六管道(409)或者第七管道(410)中,冷媒电动阀(403)位于第六管道(409)或者第七管道(410)中;
冷媒换热器(402)的输出端与第六管道(409)的输入端连接,第六管道(409)的输出端与冷媒输入管道(405)的输入端连接,冷媒输入管道(405)的输出端与冷媒输出管道(407)的输入端连接,冷媒输出管道(407)的输出端通过第七管道(410)与冷媒换热器(402)的输入端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输入管道(405)与光谱选择发射性膜(404)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116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相变换热技术的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房建施工的地暖布管自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