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61161.7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1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朱雨彤;张恺;刘金祥;牛晓峰;袁晓磊;金晨;王天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3/00 | 分类号: | F24D3/00;F24D19/10;F24F5/00;F25B23/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许峰 |
地址: | 211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射 冷热电联产 一体化装置 集热 腔体 致冷 发电 百叶组件 功能切换 光伏发电 能源利用 旋转百叶 用户需求 致冷组件 致热组件 被动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属于被动式能源利用的技术领域。该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包括腔体,以及分别与腔体连接的百叶组件、辐射致热组件、辐射致冷组件和光伏发电末端;通过旋转百叶组件,实现致冷、集热、发电之间的切换。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辐射效应,该装置可实现集热、致冷与发电的功能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被动式能源利用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口增加等因素,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为了人类发展,不加节制的“敞口式”能源消费,使世界能源资源的紧张形势日益突出。因此,自然能源作为绿色能源,因其取之不尽,间接价值十分可观。被动式建筑就是通过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太阳辐射致热,致冷等,以不使用机械设备为前提,完全依靠加强建筑物的遮挡功能, 达到室内环境舒适目的的环保型建筑。被动式能源利用是指在不消耗电能的情况下,利用自然能源可实现致热,致冷等功能。
现在利用被动式能源进行致热,致冷,光伏发电的装置,仅针对一种或两种功能进行设计,比如:基于光伏光热的地下空间太阳能烟囱,基于辐射效应与光伏效应的辐伏电池,基于太阳辐射产生光热效应的太阳能集热器。目前,致热装置、致冷装置和光伏发电的装置为独立装置,用户无法实现三种功能之间的切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实现太阳能集热、辐射致冷与光伏发电的有机结合;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辐射效应,实现集热、致冷与发电的功能切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辐射效应的冷热电联产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腔体,以及分别与腔体连接的百叶组件、辐射致热组件、辐射致冷组件和光伏发电末端;通过旋转百叶组件,实现致冷、集热、发电之间的切换。
作为优选例,所述百叶组件包括n个百叶,n个百叶可旋转连接在腔体的上部;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每个百叶包括本体和集热装置,集热装置和本体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集热装置为集热层,集热层涂覆在本体顶面;或者,所述集热装置为集热管,集热管固定连接在本体中。
作为优选例,所述百叶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n个百叶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辐射致热组件包括热媒换热器、储热水箱、热媒电动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热媒水泵;热媒换热器位于储热水箱中,热媒电动阀和热媒水泵位于第一管道中;第二管道将所有本体并联,且第二管道部分位于本体中,第二管道其余部分位于本体外侧;热媒换热器的热媒输出端与第一管道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管道的输出端与第二管道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管道的输出端与第三管道的输入端连接,第三管道的输出端与热媒换热器的热媒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位于腔体中的第二管道与集热装置贴合。
作为优选例,所述辐射致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第一电动阀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一管道连接,且第四管道与第一管道的连接处位于热媒电动阀和热媒换热器的热媒输出端之间;第二电动阀通过第五管道与第三管道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辐射致冷组件包括蓄冷水箱、冷媒换热器、冷媒电动阀、光谱选择发射性膜、冷媒输入管道、第一保温材料层、冷媒输出管道、第二保温材料层,第六管道、第七管道和冷媒水泵;光谱选择发射性膜、冷媒输入管道、第一保温材料层、冷媒输出管道、第二保温材料层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在腔体中;冷媒换热器位于蓄冷水箱中,冷媒水泵位于第六管道或者第七管道中,冷媒电动阀位于第六管道或者第七管道中;冷媒换热器的输出端与第六管道的输入端连接,第六管道的输出端与冷媒输入管道的输入端连接,冷媒输入管道的输出端与冷媒输出管道的输入端连接,冷媒输出管道的输出端通过第七管道与冷媒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11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相变换热技术的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房建施工的地暖布管自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