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培育不飞行瓢虫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69069.5 申请日: 2018-02-28
公开(公告)号: CN108651388A 公开(公告)日: 2018-10-16
发明(设计)人: 沈杰;马中正;王丹;刘小侠;尹梅贞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01K67/033 分类号: A01K67/033;C12N15/85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莹;吴欢燕
地址: 10019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瓢虫 基因干扰 飞行 纳米载体 培育 饲喂 表面活性助剂 关键基因 潜在的 渗透法 滴加 喷雾 体壁 成功率 天敌 耗时 浸泡 注射 发育 释放 防治 生态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不飞行瓢虫的方法,采用基因干扰的方法,干扰瓢虫翅发育关键基因vestigial或ultrabithorax的表达,培育不飞行瓢虫,具体包括注射dsRNA、饲喂dsRNA/纳米载体或将dsRNA/纳米载体/表面活性助剂浸泡、喷雾或滴加到瓢虫体表三种方法。本发明通过三种潜在的基因干扰的方法,培育不飞行瓢虫,该方法高效稳定,能够彻底解决人工释放天敌瓢虫在防治区域内难以定殖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将饲喂法和体壁渗透法应用到基因干扰中,彻底改变了传统方法耗时耗力的现状,大幅度提升其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成本和操作难度;该方法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明显,无潜在生态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育不飞行瓢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瓢虫种类繁多,在昆虫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扁甲总科。目前,已知的瓢虫有500属5000种左右,其中,捕食性瓢虫约占瓢虫种类的80%,以捕食介壳虫、蚜虫、粉虱、叶螨以及其它节肢动物为主,多为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其中,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捕食性瓢虫之一,与其他捕食性瓢虫相比,其具有易饲养、捕食能力强、取食量大等特点,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使得异色瓢虫成为捕食蚜虫的优势性天敌。

虽然瓢虫在防治蚜虫等有害生物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田间释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释放时期、释放次数和释放量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人工释放的瓢虫品种在防治区域内不飞走和成功定殖。瓢虫成虫一般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能够远距离迁移,通过筛选飞行能力弱的品种可以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法国学者已经从异色瓢虫的自然种群中筛选出了飞行能力低下的瓢虫和不能飞行的雌雄成虫,用于温室等封闭环境的害虫防治工作,但是通过传代筛选的方式往往需要十几代才能获得稳定品系,且存活力和繁殖力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被野生型同化,不适合大田释放。随着遗传操作和表观调控等技术的发展,在幼虫阶段,通过调节瓢虫翅发育的关键基因,以获得无飞行能力的翅缺陷成虫已经成为可能。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干扰)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分子)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这些特殊设计的外源dsRNA分子,能够特异、高效且持久地降低特定基因的表达,对于研究未知基因功能、调控昆虫的发育和行为和保护植物免受病毒侵害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已作为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基因功能鉴定、功能基因表达调控领域,同时,由于dsRNA分子高度的特异性、释放后易降解等特性,使其成为一种专门靶向害虫的、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遗传学控制策略。

近年来,纳米科技迅猛发展,在农业领域应用迅速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利用纳米载体的靶向传输与控释功能,递送核酸药物(DNA或RNA)至昆虫体内,打破昆虫体内的器官基底膜和细胞膜屏障和肠道围食膜屏障,促进细胞吸收外源核酸分子,提高外源核酸分子的作用效率。目前有潜在的注射法,饲喂法,以及体壁渗透法三种办法实现基因干扰(RNAi);其中,借助纳米载体递送dsRNA分子能够大幅度提升对昆虫基因的干扰效率。

利用RNA干扰技术与纳米载体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不飞行瓢虫,可以解决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在防治区域内的定殖难题、推动天敌昆虫在农业防治工作中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育不飞行瓢虫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培育不飞行瓢虫的方法,采用基因干扰的方法,干扰瓢虫翅发育关键基因vestigial或ultrabithorax的表达,培育不飞行瓢虫。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因干扰的方法为注射dsRNA,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9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