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器、电力传送器和接收器、电力供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98927.9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2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村上知伦;吉野功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50/60;G01V3/10;H01F38/14;H02J50/80;G01R27/26;H02J7/02;H02J5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器 电力 传送 接收器 供给 系统 | ||
提供了一种检测器、电力传送器和接收器、电力供给系统,该电力传送器,包括:电力传送线圈,能够与外部对象电磁耦合;电力传送部,使用电力传送线圈执行电力传送;检测部,检测电力传送线圈的Q因子或Q因子的变化度,并基于所检测的结果执行关于与外部对象电磁耦合的状态的检测,检测部检测以与所述外部对象电磁耦合的状态在电力传送线圈附近的对象;以及通信控制部,控制与外部对象的通信。当检测到所述对象的存在时,检测部指示通信控制部将传送信号输出到检测对象,检测部进一步检测所检测到的对象是导体还是另一电路,其中,检测部基于确定经由电力传送线圈与外部对象的通信是否可行的结果来判断检测到的对象是导体还是另一电路。
本申请为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3月8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2/055959、发明名称为“检测器、电力传送器和接收器、电力供给系统及检测方法”的中国国家阶段申请的分案申请,该中国国家阶段申请的进入国家阶段日为2013年9月23日、申请号为201280014668.0、发明名称为“检测器、电力传送器和接收器、电力供给系统及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检测诸如金属的导体或包括线圈的电路的存在的检测器和检测方法,以及设置有这样的检测器(检测部)的电力传送器、电力接收器,以及电力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在非接触式电力传送(非接触式电力供给系统)中,确保安全以及进行充电以检测存在于电力传送和接收线圈附近的诸如金属的导体或包括线圈的电路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地,通过综合使用电力传送器和电力接收器,基于在电力接收器的负载变动的情形中幅度和相位的信息,已经检测到插入在电力传送器(初级侧线圈)和电力接收器(次级侧线圈)之间的金属物(例如,见专利文献1)。可替代地,已经通过传送和接收电力效率(也称为交互线圈效率)的变化,或通过使用磁性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由传感器输出的变化检测到金属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13236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206231号)
发明内容
同时,在这样的非接触式电力供给系统中,希望方便地检测诸如金属的上述导体(包括半导体)或包含线圈的上述电路。
鉴于这些缺点,完成了本公开,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方便地检测导体或包含线圈的电路的检测器、电力传送器、电力接收器、电力供给系统及检测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种电力传送器,包括:电力传送线圈,能够与外部对象电磁耦合;电力传送部,使用所述电力传送线圈执行电力传送;以及检测部,检测所述电力传送线圈的Q因子或所述Q因子的变化度,并基于所检测的结果执行关于与所述外部对象电磁耦合的状态的检测,所述检测部检测以与所述外部对象电磁耦合的状态在所述电力传送线圈附近的对象,以及通信控制部,控制与所述外部对象的通信,当检测到所述对象的存在时,所述检测部指示所述通信控制部将传送信号输出到所述检测对象,所述检测部进一步检测所检测到的对象是导体还是另一电路,其中,所述检测部基于确定经由所述电力传送线圈与所述外部对象的通信是否可行的结果来判断所述检测到的对象是所述导体还是所述另一电路,其中,当存在对所述传送信号的响应时,所述检测部确定与所述外部对象的通信可行;当对所述传送信号无响应时,确定与所述外部对象的通信不可行,其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计算所述Q因子或所述Q因子的变化度的运算处理部,所述运算处理部由第二电压与第一电压的比值或者通过在包括所述传送线圈和电容的谐振电路中使用半值宽度方法计算所述Q因子或所述Q因子的变化度,其中,所述第一电压是所述谐振电路中的所述线圈和所述电容之间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是所述谐振电路中的所述线圈两端的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89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