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薄膜状热电器件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4505.8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0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坤;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5/34 | 分类号: | H01L35/3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王文颖 |
地址: | 20005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器件 制备 离子表面活性剂 可挥发性溶剂 纳米线溶液 氧化剂溶液 柔性薄膜 胶束 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氧化剂 环境无污染 聚合物单体 合成过程 间隔排列 热电薄膜 探头超声 应用提供 导电胶 分散剂 分散液 金属箔 可穿戴 可控性 抽滤 薄膜 串联 溶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薄膜状热电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可挥发性溶剂中搅拌,得到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散液;将氧化剂溶解在可挥发性溶剂中,得到氧化剂溶液;将氧化剂溶液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混合,得到胶束模板;将聚合物单体加入到胶束模板中,得到纳米线溶液;将分散剂加入到纳米线溶液中,通过探头超声、抽滤,制成薄膜,将其和金属箔分别剪成多根长条,在宽度方向上间隔排列后通过导电胶串联在一起制成热电器件。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可控性强,合成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制得的热电薄膜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弯曲,对热电器件的可穿戴应用提供了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薄膜状热电器件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导电聚合物热电纳米线制成的柔性薄膜状热电器件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维导电聚合物由于其高度有序的分子结构已经在能源领域如柔性超级电容器、可充电电池、燃料电池以及热电备受关注。热电材料涉及电能与热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其热电性能由能量转换效率决定,因此大量的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热电材料的制备显得尤为重要。有机导电聚合物热电材料相比于无机热电材料合成原料便宜丰富,合成方法简便快速,可循环使用等优点扩大了热电材料的应用范围。如何实现材料热电性能高的同时能够保持稳定性能、大批量成产是制备有机聚合物热电材料的关键。本发明合成原料丰富,合成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大批量生产性能稳定的热电材料。
而对于柔性薄膜状热电器件的研究中,由于柔性热电材料在制备上的困难,因此极少采用,主要是通过对薄膜状热电器件的结构设计实现柔性可弯曲的目的,如将热电材料制备成浆料涂覆在柔性的织物或者其他柔性基体上,由于基体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够达到可牵伸的要求。然而这些柔性热电材料都利用了不导电的柔性基体材料,势必会影响材料的热电性能,限制了其在可穿戴电子器件领域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无机热电材料制备方法过程复杂,可重复利用差,对环境有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导电聚合物热电纳米线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第一可挥发性溶剂中搅拌,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第一可挥发性溶剂中均匀分散,得到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散液;
第二步:将氧化剂溶解在第二可挥发性溶剂中,得到氧化剂溶液;
第三步:将氧化剂溶液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混合,加热并机械搅拌,得到胶束模板;
第四步:将聚合物单体加入到胶束模板中,继续加热并机械搅拌,聚合物单体在溶剂中发生化学聚合,得到纳米线溶液;
第五步:将纳米线溶液加入到第三可挥发性溶剂,通过多次水浴超声、抽滤,洗涤掉杂质,获得干净的纳米线溶液;
第六步:将分散剂加入到干净的纳米线溶液中,通过探头超声、抽滤,制成薄膜,即有机导电聚合物热电纳米线薄膜。
优选地,所述第一步中的第一可挥发性溶剂、第二步中的第二可挥发性溶剂、第五步中的第三可挥发性溶剂为乙醇、甲醇、丙酮和水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第一步中的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第二步中的氧化剂为三氯化铁、对甲苯磺酸铁或两者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第一步中的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第一可挥发性溶剂的比例为1g∶10~20mL;所述第二步中氧化剂与第二可挥发性溶剂的比例为1g∶1~3mL;所述第五步中纳米线溶液与第三可挥发性溶剂的比例为1mg∶1~2mL。
优选地,所述第三步、第四步中的加热温度为50~70℃,加热时间为7~18h,搅拌速度为1000-1500转/秒。
优选地,所述第四步中聚合物单体为苯胺、吡咯和噻吩或两者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45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串联四方式纳米热电光电能量收集器
- 下一篇:一种环形槽调节高度的预紧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