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测量和标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13850.8 | 申请日: | 2018-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08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吕鸿斌;俞登佳;陈博;潘洪迪;施骏业;陈江平;陈其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王美华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乘员 太阳 辐射热 负荷 测量 标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测量和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以下A‑G个步骤:本发明给出了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计算公式,所涉及的标定方法具有准确、便捷的优点,为整车热舒适性的研究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数输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测量和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除了追求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之外,对乘用车的舒适性要求也在日益增加。整车热舒适性作为舒适性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收到各大整车厂的重视。整车热负荷标定实验是整车热舒适性的性能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标定则从属于整车热负荷标定系列实验。对于夏天户外的车,太阳辐射热负荷是整车热负荷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目前并没有明确有任何测量方法来进行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标定。为解决此问题,本行业需要一种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标定方法。
目前公开号为CN101349601A的专利——热负荷简易测量方法与装置,公开了一种空调热负荷,尤其是空调室内机热负荷的简易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校核,测量和计算三个过程。
目前已公开的专利主要针对家用空调的热负荷测量,无法对汽车乘员舱的太阳辐射热辐射进行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现状,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测量和标定的方法,为整车热负荷标定系列实验提供参考。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的测量和标定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A:准备实验样车,检查样车密封性和内循环功能是否存在问题,在车内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步骤B:将待测车辆放置在环模舱中,将空调的新风风门调节为内循环,模式选择吹面吹脚,设定环模舱内环境温度恒定,放置一段时间使车内流场和温度稳定,车内外达到热平衡;
步骤C:确保车门关闭,车体密闭良好,每次开启恒定功率的光照灯对车身进行加热;
步骤D:记录车内各测点温度、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直至车内流场和温度稳定;
步骤E:测量并记录车窗与水平面的夹角α、车窗面积和透过车窗玻璃后进入车体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并利用车体结构导热系数K,单位:W/m2,计算直接太阳辐射热负荷、间接太阳辐射热负荷和综合太阳辐射温升;
步骤F:更换不同的太阳辐射强度,重复步骤2~5,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步骤G:标定太阳辐射强度与综合太阳辐射温升的关系。并整理获得乘员舱太阳辐射热负荷与太阳辐射强度、车身结构参数,车围结构综合导热系数和车内外温差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的,步骤A中检查汽车乘员舱的内循环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具体为打开内循环风量能调整到最大值并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基本恒定的风量,使得风量的变化<3%;检查风量是否可以保持稳定的时间至少在1min以上;所述的步骤B中空调风门内循环模式选择吹面吹脚,格栅角度为30°~75°之间,角度调节到出风能到达前排人脸的位置;步骤B中放置一段时间使车内流场和温度稳定,达到稳定的时间至少在60min以上;步骤B中放置一段时间使车内流场稳定,使得车内3个压力传感器在10min内变化小于2Pa;步骤B中放置一段时间使车内温度稳定,使得车内12个温度传感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且10min内变化小于0.5℃。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B中汽车放置在环模舱内达到热平衡,为保证太阳辐射热负荷加载到车体后,车内外能形成足够的温差,要求环模舱的环境温度在20℃~26℃之间选择一个温度值,并保持稳定;使得达到热平衡时环模舱环境温度在10min内变化小于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38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