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9085.3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76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祝思敏;邓海文;兰天;龙文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地址: | 330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系统 碳氢 蒸发 排放 测试 方法 | ||
1.一种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应用于一燃油系统,该燃油系统包括待检加油管、待检碳罐、待检管路和待检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标准燃油碳氢蒸发排放系统进行冲洗试验,以得到进行冲洗的冲洗气体的标准体积;
将标准加油管及碳氢化合物处于饱和状态的待检碳罐分别与标准油箱连接,并置于第一密闭箱内,向所述待检碳罐内通入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并进行第一静置处理后,计算所述待检碳罐内碳氢化合物的质量;
当所述待检碳罐内的碳氢化合物质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质量值时,将待检加油管、待检管路及碳氢化合物处于饱和状态的所述待检碳罐分别与待检油箱连接;
向所述待检碳罐内通入所述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并置于第二密闭箱内进行第二静置处理后,计算所述第二密闭箱内碳氢化合物的质量;
若所述第二密闭箱内碳氢化合物的质量小于标准质量值时,则所述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合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标准燃油碳氢蒸发排放系统进行冲洗试验,以得到进行冲洗的冲洗气体的标准体积步骤包括:
将一标准碳罐、标准管路及标准加油管分别与所述标准油箱连接,并置于第一密闭箱内进行第三静置 处理后,计算所述第一密闭箱内碳氢化合物的质量,以得到第一质量值;
将所述标准碳罐内的碳氢化合物加载至饱和状态后,向所述标准碳罐内通入冲洗气体以对所述标准碳罐内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冲洗;
当所述第一密闭箱内的碳氢化合物质量与第一质量值之和等于第一预设质量值时,记录此时已通过所述标准碳罐的冲洗气体的体积,以得到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待检碳罐内通入所述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并置于第二密闭箱内进行第二静置处理的步骤包括:
在室温23±5℃环境下,向所述待检油箱内加入对应体积的燃油,将与所述待检碳罐连接的所述待检油箱、与所述待检油箱连接的所述待检加油管及所述待检管路置于恒温为38±2℃第二密闭箱内热浸60±0.5min后,向所述待检碳罐内通入所述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调整所述第二密闭箱内的温度至20±2℃并静置6~36h,若所述待检碳罐在该时间内质量不再波动,则调整所述第二密闭箱内的温度范围为20℃~33℃,并按照增量为±15℃的温度进行循环至两日昼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保持所述第一密闭箱温度为38±2℃并持续热浸1h后,将所述第一密闭箱内的温度调整至20±2℃并静置36h后,调整所述第一密闭箱内的温度范围为20℃~33℃,并按照增量为±15℃的温度进行循环至两日昼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置于第一密闭箱内进行第一静置处理及置于第二密闭箱内进行第二静置处理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第一密闭箱及所述第二密闭箱进行清扫,以使所述第一密闭箱及所述第二密闭箱内的碳氢化合物的浓度低于预设浓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入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及通入冲洗气体的步骤包括:
根据对应的预设气体流量曲线向所述标准碳罐、及所述待检碳罐内通入对应的冲洗气体及标准体积的冲洗气体,所述气体流量曲线包括单位时间与通过所述标准碳罐及所述待检碳罐的冲洗气体体积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系统碳氢蒸发排放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油箱、所述标准加油管及所述标准管路中所加入的燃油的体积分别为所述标准油箱、所述标准加油管及所述标准管路体积的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908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