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加热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74747.4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1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杨灵灵;钟兆鹏;陈祝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37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文红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包 蓄电池 加热 双向直流转换器 装置及系统 导通 充放电过程 充放电结构 加热部件 剩余电量 时间电池 系统启动 充放电 阈值时 上电 整车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加热方法、装置及系统,该电池包加热方法包括:当检测到车辆上电后,获取当前时间电池包的温度值;当该温度值小于低温阈值时,获取电池包的剩余电量SOC和蓄电池的SOC;根据电池包的SOC和所述蓄电池的SOC,切换双向直流转换器的导通模式,以控制电池包和蓄电池之间的充放电过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双向直流转换器进行导通模式的切换,控制电池包和蓄电池之间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从而对电池包进行加热,提高电池包内部的温度;无需增加加热部件,仅利用现有的充放电结构即可实现,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够满足整车48V BSG轻混系统启动及助力的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包加热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法规对乘用车的油耗要求越来越严格,国内主机厂现有技术水平与四阶段目标仍存在较大的油耗差距;各大汽车厂商都在探寻合适有效的技术路,48V系统作为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所接受及采用。48V轻混系统相对传统车,由于引入了BSG(Belt Driven Starter Generator,皮带式启动发电机)电机、48V动力电池包、直流转换器(DCDC),实现了驾驶模式多样化,具备BSG电机启停、动态助力、制动能量回收、滑行能量回收多种驾驶功能。
48V动力电池包作为48V BSG轻混系统中的核心储能零部件,为48V BSG系统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在低温使用环境下,48V动力电池包由于自身温度较低,电池包内部活性物质活性明显下降,内阻和极化内阻增加,充放电功率和容量均会显著下降,甚至会引起电池容量不可逆衰减,并埋下安全隐患。传统电池的加热方式有电加热膜加热,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加热和液热。这些方式虽然热效率较高,但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拆装不便、维护困难等问题;由于48V动力电池包,加热要求没有高功率的强混和纯电动系统的电池要求高,成本控制比较严格,因此现有的加热方法不能满足整车48V BSG轻混系统启动及助力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加热方法、装置及系统,以通过在电池包和蓄电池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实现对电池包的加热,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够满足整车48V BSG轻混系统启动及助力的使用需求。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加热方法,应用于电子控制单元ECU,包括:
当检测到车辆上电后,获取当前时间电池包的温度值;
当所述温度值小于低温阈值时,获取所述电池包的剩余电量SOC和蓄电池的SOC;
根据所述电池包的SOC和所述蓄电池的SOC,切换双向直流转换器的导通模式,以控制所述电池包和所述蓄电池之间的充放电过程。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包的SOC和所述蓄电池的SOC,切换双向直流转换器的导通模式包括:
判断是否满足充放电加热条件,其中所述充放电加热条件为:所述电池包的SOC大于第一高压阈值,且所述蓄电池的SOC大于第一低压阈值;
如果是,则根据所述电池包的SOC和所述蓄电池的SOC,切换双向直流转换器的导通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包的SOC和所述蓄电池的SOC,切换双向直流转换器的导通模式包括:
当所述电池包的SOC大于等于第二高压阈值时,控制所述双向直流转换器的首次导通的导通模式为降压模式,以使所述电池包向所述蓄电池放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47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