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叉车称重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0823.0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9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葛伟伟;余香琴;刘大庆;游颖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75 | 分类号: | B66F9/07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 叉车 称重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叉车称重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油压传感器,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打印机,角度传感器,称重仪表,内置蜂鸣器和车载CAN总线网络模块;油压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均与称重仪表电连接,打印机与称重仪表电连接,角度传感器通过CAN总线与称重仪表连接,打印机与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电连接,内置蜂鸣器与仪表称重电连接,车载CAN总线网络模块通过CAN总线与称重仪表连接。本发明具有通用性高,节约成本和易于安装维护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叉车称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用性高,节约成本和易于安装维护的内燃叉车称重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叉车作为机动工业车辆的典型机种,具有结构紧凑,机动性好的特点,并广泛应用于港口仓库、工厂车间、工地及货仓内的叉取、铲运、堆码、堆垛等作业。目前,货物中存在很多超重偏载的现象,对于叉车寿命、作业安全都有很大的威胁;一旦出现事故,吨位越大的叉车产生的危害越大。使用专业量具进行称重则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增加装卸工作量。不同的叉车构造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市场对通用性高、成本低、易于安装维护的叉车称重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叉车搬运货物时,使用专业量具进行称重会耽误大量时间,导致装卸工作量增加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通用性高,节约成本和易于安装维护的内燃叉车称重系统及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燃叉车称重系统,包括油压传感器,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打印机,角度传感器,称重仪表,内置蜂鸣器和车载CAN总线网络模块;油压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均与称重仪表电连接,打印机与称重仪表电连接,角度传感器通过CAN总线与称重仪表连接,打印机与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电连接,内置蜂鸣器与仪表称重电连接,车载CAN总线网络模块通过CAN总线与称重仪表连接。
本发明油压传感器用于在门架工作装置起升时测出油压值,并将压力值以模拟量的信号传输给称重仪表。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叉车的货叉前后倾角度,通过CAN总线以报文形式发给称重仪表。本发明具有通用性高,节约成本和易于安装维护的特点。
作为优选,内燃叉车称重系统还包括挡板、叉车内门架和叉车外门架,挡板固定于叉车的外门架上,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通过支架固定在内门架上。另外,油压传感器安装在叉车工作装置的起升油缸无杆腔端,称重仪表与打印机安装在驾驶室内。
作为优选,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上设有S1和S2两个开关,S1和S2两个开关均与称重仪表电连接。当载货后的外门架起升一段距离时,带动挡板扫过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的S1端直至完全经过S2端,作为有效数据采集阶段。
作为优选,打印机通过RS232接口与称重仪表电连接。
一种内燃叉车称重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1)称重仪表内预设叉车发动机转速限值范围,并通过车载CAN总线网络模块实时显示发动机转速,若发动机实时转速不在预设的发动机转速限值范围内,则提示驾驶员发动机转速过高;若发动机实时转速位于发动机转速限值范围内,则叉车开始进行载货称重;
(5-2)载货后叉车的外门架起升,带动外门架上的挡板扫过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挡板扫过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的区域作为有效数据采集阶段,同时,油压传感器在有效数据采集阶段内,每隔T时间检测一次油压值,并将所有检测到的压力值以模拟量的信号传输给称重仪表,角度传感器测得货叉载货前后的倾角值θ,并通过CAN总线以报文形式发给称重仪表;
(5-3)称重仪表根据步骤(5-2)中采集阶段的数据,得到压力平均值P,并结合倾角值数据来补偿门架前后倾带来的误差,进而计算载货重量;
(5-4)将计算得出的载货重量以数字、文字和图形等方式显示数据,若显示的载货重量超重,则内置蜂鸣器发生声响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08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