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2646.X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3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潘书婷;付宗国;于子龙;郭德帅;向晏池;宋奕衡;冯燕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G8/22 | 分类号: | B63G8/2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贾森君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航行 沉浮装置 支撑杆 航行系统 底座 双体 浮筒 船舶机械 缆绳 上端 底盘 夹持 夹口 铰接 母船 内端 外端 沉浮 水面 | ||
本发明属于船舶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其解决了现有水下航行系统中的水下航行器与沉浮装置连接不稳定等技术问题。本航行系统包括沉浮装置和水下航行器,沉浮装置包括底座及两根支撑杆,支撑杆的内端铰接于底座上,支撑杆的外端连接有可沉浮的浮筒一,两根支撑杆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夹持水下航行器的夹口;水下航行器包括位于夹口内的本体,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能够与水面上的母船相连接的缆绳,本体的下方设置有放置于底座上端的底盘。本发明中的水下航行器在与沉浮装置连接时快捷方便,且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海浪、海风、海流的作用,母船通过缆绳吊装投放航行器时将会在海面上摇荡,船上设备在吊运和对接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发生摆动,如果摆动幅度过大,航行器将会与船舶结构撞击,造成对航行器的结构及采矿设备破坏,导致布放与回收作业甚至整个作业的失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专利CN 205707252U公开了一种小型水下航行器沉浮装置,该装置采用步进电机作为驱动机构,步进电机驱动丝杆旋转,丝杆与螺母配合带动中间支板移动,中间支板带动两个活塞机构运动时同步吸水或排水,使两个活塞筒内的水量改变。活塞筒的吸排水管口口径小,活塞杆与橡胶活塞作用使活塞筒内水量快速吸入或排出改变航行器的重量;吸排水时产生作用力并控制航行器的姿态调节和沉浮的速度,改变航行器的重量使航行器产生向下或向上的加速度来实现航行器沉浮。
但是,上述专利并未公开如何具体与水下航行器相连接,从而实现沉浮,而沉浮装置在将水下航行器托至水面上时,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水下航行器容易发生晃动,因此,现有技术中均需要较为繁琐的连接装置来实现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本水下双体航行系统中的沉浮装置与水下航行器连接更为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行系统包括沉浮装置和水下航行器,所述沉浮装置包括底座及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内端铰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杆的外端连接有可沉浮的浮筒一,两根支撑杆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夹持水下航行器的夹口;所述水下航行器包括位于所述夹口内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能够与水面上的母船相连接的缆绳,所述本体的下方设置有放置于所述底座上端的底盘。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水下双体航行系统在使用时,可先将水下航行器的底盘与沉浮装置的底座相连接,然后向浮筒一内注水,使沉浮装置与水下航行器同步潜至水下,直至预期位置水下航行器开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底座两侧的支撑杆呈张开状态;而当需要回收水下航行器时,则可通过向浮筒一内注入气体,将浮筒一内的水排出,此时,在浮力的作用下,两个支撑杆相对收拢,对位于底座上的水下航行器形成夹持限位,同时,水下航行器在浮筒一的浮力作用下上升至海面,而在整个过程中,两个支撑杆始终相对保持收拢状态,既固定了浮筒一的位置,又对位于夹口内的水下航行器进行了限位,有效提高了沉浮装置与水下航行器的连接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中,所述本体的两侧设置有叶轮推动器。设计有叶轮推动器后,可带动水下航行器移动。
在上述的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中,所述本体的截面呈椭圆形。将本体的截面设计为椭圆形,可减小其中水中受到的水流阻力,提高移动速度,降低能耗。
在上述的一种水下双体航行系统中,所述支撑杆包括杆体一和杆体二,所述杆体一的内端与所述底座相铰接,所述杆体一的外端与所述杆体二的内端相铰接,所述杆体二的外端与所述浮筒一相连接。将支撑杆设计为相铰接的杆体一和杆体二,可使得在上浮过程中,两根支撑杆可更贴近位于底座上的水下航行器,从而形成更好的夹口,避免水下航行器在上浮过程中出现掉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26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