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污泥、矿化垃圾和建筑垃圾制备免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52424.2 | 申请日: | 2018-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89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卢开裕;虞克夫;张慧迪;谢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纯力固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卫翠婷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污泥 垃圾 建筑 制备 烧结 保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污泥、矿化垃圾和建筑垃圾制备免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具体为:首先将改性污泥与海贝壳灰混合活化得活化污泥,然后将活化污泥、海贝壳灰、粉煤灰、矿化垃圾、建筑垃圾、粘土、F14激发剂与水进行轮碾混合,然后进行消化,取消化料、胶结剂、固结剂与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进行二次轮碾得制坯料,经压制成砖坯后先后进行预养护‑常压蒸汽养护‑高压蒸汽养护即得自保温砖。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解决了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矿化垃圾与建筑垃圾的有效处理、资源化利用问题,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自保温砖的强度满足建筑需求,而且兼具保温隔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领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污泥、矿化垃圾和建筑垃圾制备免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
技术背景
目前,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对烧结砖的需求量巨大,并且国家已禁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和生产,采用固体废弃物制砖成为替代粘土制砖的趋势。生活垃圾填埋多年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可降解的物质基本降解完全,垃圾的性质和组分相对稳定,形成一种类似土壤的物质,可以称为矿化垃圾。如果能将这部分垃圾开采出来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够变废为宝,还能扩大垃圾场的填埋容量,在延长己封场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同时,还可以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日污泥排放量4.45万多立方米,集中生化处理已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污水厂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产生的污泥量约占污水总处理量的0.3~5%(含水率以97%计),寻求经济有效的减容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污泥处理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污泥处置大部分以农用、填埋或焚烧处置,在制备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很少。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的建筑施工面积已超过6.5亿平方米,但随之而来的建筑垃圾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城市年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被运到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矿化垃圾、污泥、建筑废弃物与传统用粘土烧结砖原料组成上不一样,用于烧结砖存在技术的难度。如何妥善处理矿化垃圾、污泥和建筑废弃物,实现其资源化利用,而不污染环境,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污泥、矿化垃圾和建筑垃圾制备免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充分利用废弃物原料的颗粒团聚性与活化、养护后形成的凝胶结晶性制备免烧结自保温砖,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显著降低自保温砖的附加应力及应力增强,兼具较强的保温隔热作用。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利用污泥、矿化垃圾和建筑垃圾制备免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包括:预处理、轮碾、消化、二次轮碾、成型、养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预处理:取改性污泥90~96重量份、海贝壳灰3~9重量份,采用污泥泵、粉体泵送至污泥干燥机中,混合均匀,然后脱水干燥,使污泥的脱水率达到90~95%,重复研磨并过80~100目筛得活化污泥;各原料之间相互配合,可以除去污泥的臭味,将污泥调节成为中性,同时提高污泥中的钙含量,促进海贝壳灰水化进度,激发污泥活性;
轮碾:将100~128重量份的活化污泥、12~18重量份的海贝壳灰、30~60重量份的粉煤灰、50~55重量份的矿化垃圾、34~50重量份的建筑垃圾、15~30重量份的粘土、5~10重量份的F14激发剂、30~60重量份的水输入至XLH-800型行星式轮碾混合机轮碾混合,轮碾时间为2~6min即成为混合料;轮碾可以激发活化污泥、海贝壳灰、粉煤灰、矿化垃圾及建筑垃圾的活性,使这些原料的粒径变小,水和激发剂进入原料粒子中心的距离大大缩短,也就更容易进入其内部,原料粒子越细,水和激发剂到达其颗粒中心的速度越快,活化越快,而且,使原料粒子出现裂纹、擦伤等缺陷,打破它的完整性,为水和激发剂的进入及硅铝的溶出开辟了道路,因而可促进活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纯力固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宁波纯力固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524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