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7387.2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9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方惺生;胡学明;李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 | 分类号: | G01M13/0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设 耐久性测试 自动变速器 测试程序 属性参数 汽车自动变速器 汽车 发动机扭矩 发动机转速 测试 变速箱油 单元测试 汽车车速 油门开度 重复测试 可靠度 轮速 四轮 主油 判定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控制汽车按照预设测试程序对所述自动变速器进行测试时,获取汽车的相关属性参数,其中预设测试程序包括多个连续的单元测试步骤,相关属性参数至少包括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扭矩、汽车车速、四轮轮速、油门开度、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主油压力以及变速箱油温;控制汽车按照预设测试程序重复测试预设次数,判断在完成预设次数的测试之后,所获取的相关属性参数是否均在各自对应的预设范围内;若是,则确定自动变速器符合耐久性标准。本发明提出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可更精准地对自动变速器的性能进行分析判定,增强了测试结果的可靠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在迅猛增长。人们对乘坐汽车时的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以及舒适度,已经成为了汽车工程师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对汽车而言,自动变速器是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其结构复杂,发生故障的概率也较手动变速器更高。因此在变速器使用之前需要对变速器进行下线测试,下线测试的目的就是通过试验测试检测自动变速器是否合格,以便保证出厂的每一台变速器都是合格产品。此外,在市区行驶时汽车无疑会启停频繁,对变速箱的耐久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在汽车开发过程中需反复验证变速箱在不同的转速下,其变速箱的耐久性能。
然而,现有的自动变速器的测试方式,其测试项目不够全面,无法对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性能给出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测试,测试结果的可靠度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自动变速器的测试方式,其测试项目不够全面,无法对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性能给出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测试,测试结果的可靠度仍有待提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控制汽车按照预设测试程序对所述自动变速器进行测试时,获取所述汽车的相关属性参数,其中所述预设测试程序包括多个连续的单元测试步骤,所述相关属性参数至少包括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扭矩、汽车车速、四轮轮速、油门开度、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主油压力以及变速箱油温;
控制汽车按照所述预设测试程序重复测试预设次数,判断在完成所述预设次数的测试之后,所获取的所述相关属性参数是否均在各自对应的预设范围内;
若是,则确定所述自动变速器符合耐久性标准。
本发明提出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测试方法,控制汽车按照预设测试程序重复测试预设次数,获取在测试过程中,汽车对应的各项相关属性参数,其中该相关属性参数包括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扭矩、汽车车速、四轮轮速、油门开度、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主油压力以及变速箱油温,如果在完成了预设次数的测试后,上述采集的各项相关属性参数均在各自对应的参数范围内,则说明该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符合耐久性标准。由于本发明对自动变速器进行测试时,测试的相关属性参数较多,较为全面,因此可以更加精准地对自动变速器的性能进行分析判定,增强了测试结果的可靠度。
所述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其中,所述单元测试步骤包括如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
a、起步—D档加速—停止行驶;
b、起步—D档加速—D档降速—D档加速—M2档降速—停止—D档加速—停止行驶;
c、起步—D档加速—M2档降速—停止行驶;
d、起步—M1档加速—D档降速—停止行驶;
e、起步—D档加速—M4档滑行—停止行驶;
f、起步—D档加速—D档降速—停止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73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