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亚胺预浸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84316.3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6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潘玲英;崔超;樊孟金;赵伟栋;孙宝岗;孙宏杰;蔡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9C41/28 | 分类号: | B29C41/28;B29B13/00;B29C70/50;B29C70/5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丽娜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亚胺 预浸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亚胺预浸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预浸料制备技术领域。首先通过树脂溶液预处理获得合适的树脂溶液粘度,通过流延工艺将树脂胶液涂覆在离型纸后,铺放纤维增强体,利用压力辊实现其树脂对纤维增强体的浸渍,然后通过烘干去除多余的挥发份,最终进行覆膜收卷。该制备方法采用双辊啮合流延工艺有效解决了低粘度聚酰亚胺树脂溶液高效含浸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聚酰亚胺预浸料的批量稳定制备,为其工程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亚胺预浸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预浸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未来先进高速导弹的飞行马赫数不断提高,赋予导弹快速反应能力、强突防和高生存能力,可以有效地打击高价值机动目标和时间敏感目标,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高速导弹在稠密大气层中机动飞行,将经受更加严重的气动热和大过载等复杂环境。其中,弹翼、空气舵、天线罩、进气道等导弹重要组成部段,处在低热流、长时间加热的恶劣环境中,表面温度短时高达300℃以上,传统的环氧复合材料、双马复合材料已无法满足其使用要求。
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是目前工程应用的可在300℃以上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之一。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多采用铺层固化的方法制备。铺层制备聚酰亚胺结构复合材料时,需先制备聚酰亚胺预浸料,然后按照一定的铺层方式和铺层角度将预浸料铺叠、经过固化后得到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因此,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铺贴用预浸料的质量控制成为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聚酰亚胺预浸料主要采用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直接浸渍纤维增强体制备,即纤维增强体在设定张力下通过放置一定量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的胶液槽,完成聚酰亚胺树脂溶液对纤维增强体的涂覆和浸渍,随后进行自然晾干得到最终的预浸料产品,或者将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直接手工涂刷到平面放置的纤维织物增强体上。然而,现使用的聚酰亚胺树脂溶液固含量较低(50wt%左右),且树脂在后续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会发生缩聚反应,放出大量的小分子,因此,聚酰亚胺预浸料相比于环氧和双马预浸料初始含胶量要高,而其树脂溶液粘度较低,在纤维增强体浸渍过程中,树脂溶液会发生一定的流淌,从而导致树脂含量分布不均。另一方面,较低的固含量的树脂溶液在涂胶过程中会出现一次浸渍时上胶量不够的问题,需要多次上胶,导致制备效率低。此外,聚酰亚胺树脂溶液浸渍完纤维增强体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晾干,去除多余的低沸点溶剂(乙醇或者甲醇),以降低后续复合材料成型固化时挥发份含量,从而有效控制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提高其成型质量,与此同时,还需要残留适当的低沸点溶剂,保证预浸料具有一定粘性,便于预浸料铺层过程中层与层之间的粘结。现有的工艺,采用自然晾干,预浸料的最终挥发份含量和粘性控制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且制备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聚酰亚胺预浸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真空抽滤控制树脂溶液粘度以及双辊啮合流延工艺,解决了低粘度树脂溶液胶膜高效制备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聚酰亚胺预浸料的高效连续制备,并利用预浸料排制过程中行进速度和烘道温度的控制,实现了预浸料挥发份含量和铺覆性的有效控制,提高了后续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构件的合格率和质量一致性。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聚酰亚胺预浸料的制备方法,该聚酰亚胺预浸料的制备原料包括聚酰亚胺树脂溶液和纤维增强体;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1)将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置于反应斧中进行真空抽滤;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置于胶液槽中,采用流延工艺,在离型纸上形成聚酰亚胺树脂胶膜;
(3)将纤维增强体牵引至步骤(2)中的聚酰亚胺树脂胶膜上方,并使聚酰亚胺树脂胶膜浸渍到纤维增强体内;
(4)将步骤(3)中得到的产品烘干;
(5)将隔离膜置于步骤(4)中烘干后的产品上方;
(6)利用收卷装置将步骤(5)中的产品进行收卷,得到预浸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43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