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酶免疫夹心新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2304.9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2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杜鸿雁;段德民;宋歌;阎锡蕴;丰蕾;董颖;魏春明;高艳梅;于忠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35 | 分类号: | G01N33/535;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66 | 代理人: | 朱亚琦;朱永飞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免疫 夹心 新技术 检测 生物 分子 方法 | ||
1.纳米酶免疫夹心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单克隆抗体偶联于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上,获得捕获探针;
(2)将第二单克隆抗体偶联于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上,获得检测探针;
(3)将待测样品与捕获探针温育;
(4)第一次分离:从步骤(3)的溶液中得到捕获探针-抗原复合物;
(5)重悬捕获探针-抗原复合物,加入检测探针,温育;
(6)第二次分离:从步骤(5)的溶液中得到捕获探针-抗原-检测探针复合物;
(7)加入过氧化物和催化底物显色,通过酶联仪检测溶液的光吸收值;
(8)按照步骤(1)至步骤(7)中的方法,测量已知浓度的生物分子,绘制标准曲线,从而获得待测生物样品中的抗原含量;
所述第一单克隆抗体和所述第二单克隆抗体为待测生物样品中抗原的不同单克隆抗体;
所述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和所述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为尺寸大小不同的磁性纳米酶颗粒;
所述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的粒径为0.1微米~100微米;所述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的粒径为1纳米~100纳米;
在所述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表面修饰二氧化硅或葡聚糖,以封闭其过氧化物酶活性;所述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为裸露的磁颗粒或蛋白外壳包被的磁颗粒,所述蛋白外壳为病毒外壳或铁蛋白外壳;
所述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和所述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均为四氧化三铁颗粒;所述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和所述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都是球形、棒形、立方形、三角形和多角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次分离和所述第二次分离的方法为磁场分离;步骤(3)和步骤(5)中的温育时间均为20-40min;
所述磁场分离是通过调节磁场强度进行分离的,利用电磁体或不同磁场强度的永磁体来调节磁场强度,根据第一磁性纳米酶颗粒和第二磁性纳米酶颗粒的尺寸大小不同而磁响应性不同,改变磁场强度,使得该磁场下适于富集捕获探针,但不富集检测探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酶免疫夹心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过氧化物为过氧化氢或过氧化脲;所述催化底物为四甲基联苯胺、四甲基联苯胺硫酸盐、邻苯二胺、二氨基联苯胺、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5-氨基水杨酸、邻联甲苯胺和连氮二铵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未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230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