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基于定向接收天线的分布式无人机红外干扰系统进行无人机红外干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4270.3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0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樊宽刚;王文帅;丁峙;李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K3/00 | 分类号: | H04K3/00;G01S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万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0 | 代理人: | 万学堂;魏振华 |
地址: | 34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基于 定向 接收 天线 分布式 无人机 红外 干扰 系统 进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定向接收天线的分布式无人机红外干扰系统,包括定向接收天线、多天线协同处理器、中央显控器、能源通信模块和分布式红外干扰器。本发明采用分布式红外干扰的方案,通过对保护区域分布式放置红外干扰器,解决了当前民用无人机红外干扰领域采用单一干扰器带来的干扰效率低,所需功耗大,干扰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同时采用定线接收天线,通过对无人机信号的空间信号分布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无人机的坐标,实施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拦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无人机红外干扰的方法和相关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基于定向接收天线的分布式无人机红外干扰系统进行无人机红外干扰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控制、通讯等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得无人机具有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易操纵、灵活性好、适应性强、稳定性高等优点,带动了无人机产业的整体飞速发展,促使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的使用门槛逐渐降低,在民用及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全球无人机大约销售58.7万架,其中军用无人机约占3%,民用无人机占97%。民用无人机销量中,专业级无人机销量约17.1万架,消费级无人机销量约39.9万架。2011年至2015年,中国企业大疆创新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加了近100倍,目前综合实力排名全球首位。据长江证券预测,到2020年大众消费类无人机市场空间260亿元人民币,专业发烧类市场空间40亿元人民币;行业应用类市场空间815亿元人民币,总体上2020年行业产值将超过千亿。
目前国内外在反无人机领域研究主要针对无人机飞行电磁干扰或诱骗等,主要有四种类型,阻断干扰型、暴力摧毁型、系统控制型和物理捕捉型。而无人机的红外干扰研究相对较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基于定向接收天线的分布式无人机红外干扰系统进行无人机红外干扰的方法,采用定向接收对无人机进行预警识别,结合多天线联合定位技术、移动物体追踪技术及红外对抗技术,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红外防护,对红外防护区域的分布式无人机进行红外干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基于定向接收天线的分布式无人机红外干扰系统进行无人机红外干扰的方法,包括定向接收天线、多天线协同处理器、中央显控器、能源通信模块和分布式红外干扰器;
所述定向天线包括信号接收器、天线控制器和天线云台。所述天线云台包括驱动舵机和天线基座。所述信号接收器和天线云台通讯连接于所述天线控制器。
所述多天线协同处理器包括通讯单元、天线协同调度单元。所述天线协同调度单元通讯连接于所述通讯单元。
所述中央显控器包括中央控制单元、显示台、交互单元、告警单元。所述显示台、所述交互单元及所述告警单元通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
所述分布式红外干扰器包括大功率红外干扰灯及红外干扰器控制单元。所述红外干扰器控制单元通讯连接于所述大功率红外干扰灯。
所述能源通信装置包括供能装置、通信装置。供能装置电性连接于所述定向接收天线、所述多天线协同处理器、所述中央显控器及所述分布式红外干扰器。所述通信装置通讯连接于所述天线控制器、所述通讯单元、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和所述红外干扰器控制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信号接收器可用来接收来自特定方向的无人机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及其对应的方向角传至所述天线控制器。所述天线控制器将收到的无人机信号进行分析,得出无人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位,将此方位发给所述多天线协同处理器的通讯单元,同时控制所述天线云台将所述信号接收器转至无人机信号最强的方位。所述天线云台的驱动舵机可控制信号接收器进行全方位的转向;所述天线基座对整个定向天线结构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42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