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27262.4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6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友;吕刚;马福东;谭富圣;李汶京;雷慧峰;陈学峰;赵巧兰;王杨;彭斌;于鹤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01B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地址: | 10005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墙 预制 跨座式单轨 隧道 分段预制 轨道制造 基础底面 均匀设置 列车荷载 隧道断面 支墩基础 自重荷载 一体化 荷载 内轮廓 施工 凸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包括分段预制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包括轨道墙、轨道墙基础和轨道墙基础底部均匀设置的高度相同的凸台,所述轨道墙基础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一致。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上述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采用全预制轨道墙的方案,在满足轨道制造精度的前提下,分散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荷载,避免所有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基础,从而缩小隧道断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系统是车辆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的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投资造价低、建设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环境影响小,适合于我国广大的中等城市。跨座式单轨虽然以高架桥梁结构为主,但是在城市中心地段,尤其是市区繁华地段,受地面空间的制约,跨座式单轨将局部进入地下。跨座式单轨进入地下后,为了保证轨道的制造精度,目前隧道内采用了支墩和预制轨道梁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使列车荷载和轨道梁自身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上,导致支墩基础尺寸大,从而要求隧道的断面尺寸较大,提高了工程造价,降低了跨座式单轨的经济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采用轨道墙的方案,在满足轨道制造精度的前提下,分散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荷载,避免所有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基础,从而缩小隧道断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包括分段预制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包括轨道墙、轨道墙基础和轨道墙基础底部均匀设置的高度相同的凸台,所述轨道墙基础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高约30mm,使轨道墙基础与隧道内轮廓之间预留出高约30mm的空隙,所述轨道墙基础两侧设有注浆孔,所述空隙通过所述注浆孔填充有水泥基灌浆料,使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与隧道紧密连接并均匀受力。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由活性粉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每段长2~20m,连接处设置后浇带,所述后浇带长度为600~1200mm,后浇带中部设置宽度为20~50mm的变形缝。
进一步地,所述后浇带采用无收缩砼浇筑。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适量长度为2~20m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具体每段长度根据线性控制和施工条件确定;
S2、将预制好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安装于隧道内,使一体化预制轨道墙的中线与隧道中线位置重合,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与隧道内轮廓之间预留的空隙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填充;
S3、在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每段连接处预留长度为600~1200mm的后浇带,浇筑前先对缝内进行清理、剔凿和冲刷,然后采用无收缩砼浇筑,并在后浇带中部设置宽度为20~50mm的变形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轨道墙结构的受力更合理。当前隧道内采用的轨道梁方案,轨道梁两侧支墩基础承担了全部的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合理,而轨道墙采用的是条形基础,避免了列车荷载和轨道梁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之上。
(2)减少了轨道墙的配筋量。采用轨道梁方案时,轨道梁中部弯矩较大,配筋量较大,而轨道墙受力分散,受力以压应力为主,弯矩很小,因此可大幅度减少配筋。
(3)减小了隧道的断面尺寸。采用轨道梁结构时,受荷载集中的影响,轨道梁两侧的支墩及其支墩基础较大,导致隧道断面增大,而采用轨道墙方案后,不需要设置支墩,因此隧道断面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72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