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27293.X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8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正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3827 | 分类号: | H04B1/3827;H04L29/08;G06K9/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21189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修 轨道交通线路 电流电压信号 无线数据传输 智能远程监控 检修位置 专用通道 控制器 现场端 交换 现场检测传感器 轨道交通车辆 手持移动终端 轨道交通线 物联网应用 远程服务器 定位芯片 交通车辆 实时采集 实时定位 实时反馈 实时监控 实时信号 影响轨道 运行区间 远程端 运维 通行 互联网 分析 | ||
1.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现场端(1)、交换端(2)、远程端(3)、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所述现场端通过所述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与所述交换端(2)相连接,所述交换端(2)与所述远程端(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现场端(1)包括人脸识别摄像头(11)、人脸识别摄像机(12)、现场检测传感器(13)、手持移动终端(14)、检修头盔(15)、RFID读写器(17),所述检修头盔(15)内固定设置有RFID定位芯片(16),所述RFID读写器(17)设置于所述检修头盔(15)的外侧,所述人脸识别摄像头(11)的输出端与所述人脸识别摄像机(12)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人脸识别摄像机(12)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现场检测传感器(13)的输出端与所述手持移动终端(1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手持移动终端(14)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所述RFID读写器(17)的输出端与所述RFID定位芯片(16)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RFID定位芯片(16)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的输入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现场检测传感器(13)为电流互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端(2)包括控制器(21)、无线交换机(22)、无线路由器(23),所述控制器(21)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控制器(21)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无线交换机(22)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无线交换机(22)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路由器(23)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端(3)包括远程服务器(31),所述远程服务器(31)的输入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路由器(23)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
6.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检修的智能远程监控平台的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S1:检修人员穿戴内嵌RFID定位芯片(16)、外置RFID读写器(17)的检修头盔(15)进入人脸识别摄像头(11)下进行人脸识别以及穿戴设备识别,人脸识别摄像头(11)实时采集检修人员的面部信息传输给人脸识别摄像机(12),人脸识别摄像机(12)将获得的检修人员的面部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传输给控制器(21)进行数据匹配,若匹配成功,则控制器(21)发出指令允许检修人员进入待检修的轨道交通线路区域;
步骤SS2:检修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14)实时采集现场检测传感器(13)的电流电压信号,同时通过RFID读写器(17)以及RFID定位芯片(16)实时定位检修人员的检修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专用通道(4)将所述电流电压信号和所述检修位置信息传输给控制器(21),控制器(21)再通过无线交换机(22)、无线路由器(23)传输给远程服务器(31);
步骤SS3:远程服务器(31)实时监控并分析来自控制器(7)的所述电流电压信号和所述检修位置信息,并将轨道交通线路上的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区间实时反馈给所述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发出控制信号给检修人员的所述手持移动终端(14),通过实时信号交互实现在不影响轨道交通车辆通行的情况下的线路快速运维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729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器及其通信方法、系统
- 下一篇:一种通信控制管理方法及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