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36057.4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2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危荃;涂俊;周鹏飞;吴振辰;金翠娥;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22;G01N29/28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金家山 |
地址: | 2016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工品装药 壳体 超声 自动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的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包括集油槽、第一电机、夹紧卡盘、第一密封块、转轴、第二密封块、圆盘、第一弹簧、支座、气管和气源;所述第一电机通过固件安装在所述集油槽上;所述夹紧卡盘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块安装在所述夹紧卡盘上;所述支座安装在所述集油槽上;所述转轴安装于所述支座上;所述第二密封块、所述圆盘和所述第一弹簧依次安装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圆盘和所述支座之间;所述气管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为中空结构,与所述气管贯通;所述气管另一端与所述气源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声无损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超声检测技术作为结构件内部缺陷检测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石油化工、特种设备制造等领域。传统的超声检测技术以人工手持探头对工件进行手动扫查检测,效率低且检测过程中难以有效保证被检件100%扫查检测覆盖。随着超声检测仪器及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超声检测系统代替传统人工手动超声检测已成为必然趋势。
火工品装药壳体被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其外形结构一般为直筒壳体或变径壳体,壳体外层为金属材料。在对壳体金属层或金属与内部粘接层等进行超声波检测时,为防止金属层腐蚀一般采用机油作为耦合剂,同时又要防止检测过程中机油从壳体两端渗入内部,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因此主要采用耦合剂使用较少的接触法进行检测。火工品装药壳体类似产品超声波自动化检测采用的现有技术手段及存在的问题为:①在检测前对壳体两端进行包装防护,检测结束后再进行拆除,该方法增加了准备和后处理工序,效率低;②在超声波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时,为减少机油渗入壳体内部,多采用立式检测装置,将壳体垂直放置,超声波探头从侧面进行检测,该装置对工艺实施过程中工件垂直度、探头与壳体接触耦合要求较高,检测过程中难以稳定控制,无法保证检测效果。
另外,对于变径壳体,检测过程中能否保证探头与被检壳体表面之间始终有机油耦合覆盖,避免空气间隙影响检测效果;壳体变径过渡段能否有效确保超声波探头入射声束始终垂直于被检壳体表面也成为类似产品检测工艺实施的主要难点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能有效解决火工品装药壳体类似产品超声检测过程中渗油防护问题;能有效解决火工品装药壳体类似产品超声检测过程中探头接触耦合问题;能有效解决火工品装药壳体类似产品超声检测过程中变径壳体过渡段自适应检测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油槽、第一电机、夹紧卡盘、第一密封块、转轴、第二密封块、圆盘、第一弹簧、支座、气管和气源;所述第一电机通过固件安装在所述集油槽上;所述夹紧卡盘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块安装在所述夹紧卡盘;所述支座安装在所述集油槽上;所述转轴安装于所述支座上;所述第二密封块、所述圆盘和所述第一弹簧依次安装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圆盘和所述支座之间;所述气管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为中空结构,与所述气管贯通;所述气管另一端与所述气源连接。
上述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还包括移动导轨,所述移动导轨设置在所述集油槽上;所述支座安装于所述移动导轨上,能在所述移动导轨上移动。
上述火工品装药壳体的超声自动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块和所述第二密封块均为锥形柱体结构;设第一密封块锥形柱体结构大端外径为D1,第一密封块5锥形柱体结构小端外径为D2,第二密封块8锥形柱体结构大端外径为D3,第二密封块8锥形柱体结构小端外径为D4,火工品装药壳体30一端内径为d1,火工品装药壳体30另一端内径为d2,有D2d1D1、D4d2D3;第一密封块锥形柱体结构大端与夹紧卡盘4固连,第二密封块锥形柱体结构大端与圆盘固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360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