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形钢管及T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0846.5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8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陈誉;胡鹏兵;何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C04B28/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402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混凝土 组合柱 第一连接部 第二连接部 承载能力 垂直连接 组装 钢管内混凝土 第二连接件 第一连接件 垂直设置 定位设置 合理设置 建筑结构 节约资源 抗震性能 平行设置 相对设置 约束作用 再生骨料 承载力 两侧壁 外加剂 有效地 管壁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形钢管及T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其包括配合组装的U型管和C型管,U型管和C型管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定位设置,其中第一连接部垂直设置在所述U型管中相对平行设置的两侧壁之间,第二连接部一端与第一连接部垂直连接设置,另一端与C型管端口相对设置的管壁垂直连接设置。通过设置由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构成的组装节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对钢管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改善了组合柱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另外,通过合理设置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和外加剂比例,增强了再生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使其与T形钢管组合而成的T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既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又能够节约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T形钢管及T形钢管 再生混凝土组合柱。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广,钢管混凝土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逐步加 大。采用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满足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前提下,可以 做到内柱不出楞,增加了房间的实际使用面积,提升了居室的美观性;同 时异形混凝土组合柱平面布置灵活,节能节材,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带约束拉杆后可以有效提高承载力和延性, 并可以和支撑组合成框架—支撑体系,因此其工程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目前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截面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T形钢管的整个T形截面是一个独立的腔体;
第二种:T形钢管具有两个独立的腔体;
第三种:T形钢管中相对侧壁之间均设有约束拉杆,通常为对穿螺栓。
第一种异形柱整体性差,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能力弱,其承载能力较 低、抗震性能差;第二种异形柱T形截面由两个各自独立矩形截面拼接而 成,其整体性差,并由于腔体完全独立,不宜浇筑混凝土;第三种异形柱 加设了约束拉杆,延缓了T形钢管的局部屈曲,增强了钢管对核心混凝土 的约束作用,但加设拉杆需要在管壁上开洞,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并且削弱 了管壁的完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增强管壁的整体性, 还能够提高对钢管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改善了组合柱的承载力和抗震性 能的T形钢管及T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T形钢管,所述T形钢管包括 本体垂直配合组装的U型管和C型管,所述U型管和C型管通过第一连接 部和第二连接部定位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设置在所述U型管 中相对平行设置的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垂直 连接设置,另一端自C型管端口伸入C型管中,并与C型管端口相对设置 的管壁垂直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U型管的端口处两侧壁的自由端分别对称向外弯折延伸 出扣装部,所述C型管的端口处两侧壁的自由端亦分别对称向内弯折延伸 出组装部,所述U型管与C型管通过扣装部与组装部组装形成的组装节点 构成T形钢管。
优选的,所述U型管的扣装部弯折之后继续延伸出一嵌入部,所述嵌 入部突出组装节点设置。
优选的,所述U型管的扣装部弯折角度为120°-160°。
优选的,沿所述T形钢管本体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连接部 和第二连接部配合形成的组装节点,相邻组将节点之间间隔设定距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为多块沿钢管本体长度方 向竖向间隔布置的缀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为多块沿钢管本体长度方 向竖向间隔布置的角钢。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多块沿钢管本体长度方向竖向间隔布置的 缀板,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多块沿钢管本体长度方向竖向间隔布置的角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08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