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及其对接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1881.9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5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一勇;陈鸿;潘伟;李春元;张海英;陈正杰;刘德进;苏长玺;张乃受;李增军;周延利;曹永华;冯海暴;马宗豪;冯甲鑫;丁宇诚;曲俐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73 | 分类号: | E02D29/073;E02D29/16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陈宇瑄 |
地址: | 300461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顶推式 最终 接头 及其 对接 施工 方法 | ||
1.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用于沉管隧道的待安装管段(1)与已安装管段(2)的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待安装管段(1)的连接承口(3),所述连接承口(3)内套接有可朝向所述已安装管段(2)顶推以与所述已安装管段(2)对接的顶进管节(4);
所述顶推式最终接头还包括用于推出所述顶进管节(4)的顶推件(10),所述连接承口(3)内设有可容纳所述顶推件(10)的空腔(11),所述空腔(11)内预埋有用于向所述空腔(11)注浆的注浆管(12);所述顶推件(10)为多个,多个所述顶推件(10)均布于所述连接承口(3)面向所述顶进管节(4)的端面;所述空腔(11)对应于所述顶推件(10)设置;
所述顶推式最终接头进一步包括止水组件,所述止水组件包括三道止水带,第一道止水带(13)设置于所述顶进管节(4)被推出端的端面,第二道止水带(14)和第三道止水带(15)均设置于所述顶进管节(4)外周;所述第二道止水带(14)可随所述顶进管节(4)的推出而伸长,所述第二道止水带(14)的一端固接于所述顶进管节(4),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连接承口(3),所述第三道止水带(15)套接于所述顶进管节(4)与连接承口(3)之间;所述第一道止水带(13)为GINA止水带;所述第二道止水带(14)为M型止水带;所述第三道止水带(15)为可注浆式止水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管节(4)被推出端的端面与所述已安装管段(2)待对接端的端面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管节(4)、连接承口(3)和待安装管段(1)共轴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承口(3)与所述待安装管段(1)的待对接端预制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管节(4)内设有封门(5),所述顶进管节(4)、封门(5)、连接承口(3)和设置于所述待安装管段(1)内的端封门(6)之间形成可储水的储水腔(7),所述连接承口(3)设有与所述储水腔(7)相连通的进水管(8),所述进水管(8)设有进水阀(9)。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的对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带有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的待安装管段(1)沉放至基床上的预定安装位置,沉放时,所述顶进管节(4)处于未推出状态;
通过所述顶推件(10)将所述顶进管节(4)推出,直至所述顶进管节(4)与已安装管段(2)的待对接端匹配对接,通过所述止水组件进行止水,当止水满足要求后,抽出所述顶进管节(4)与已安装管段(2)之间结合腔(17)内的水;
通过所述注浆管(12)向容纳所述顶推件(10)的空腔(11)内注入浆液,待所述浆液凝固以对所述顶进管节(4)止推;
对所述顶进管节(4)的管壁与连接承口(3)之间的空隙处注入混凝土,使所述顶进管节(4)与待安装管段(1)连接为一体,对所述顶进管节(4)与已安装管段(2)的对接处进行焊接施工,完成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沉放带有权利要求5所述的沉管隧道顶推式最终接头的待安装管段(1)时,所述进水阀(9)处于开启状态,在抽出所述结合腔(17)内的水后,利用所述储水腔(7)与结合腔(17)之间的水压差压缩所述第一道止水带(13)以加固止水;在对所述顶进管节(4)的管壁与连接承口(3)之间的空隙处注入混凝土前,关闭所述进水阀(9),并抽出所述储水腔(7)内的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188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沉管法修建海底隧道合理埋深计算方法
- 下一篇:一种管廊井盖移动的安防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