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6474.7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3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斌;孙小通;马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4C1/30;B64C2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何凡;李蕊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 陆空 两栖 无人机 | ||
1.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形机构、与变形机构连接的传动机构(1)以及连接在变形机构与传动机构(1)之间的主轴(2);
所述变形机构包括多个变形机构单元(3),所述变形机构单元(3)包括机体支撑结构(301)、与机体支撑结构(301)连接的支座;所述支座包括第一支座(302)以及与第一支座(302)转动连接的第二支座(303),所述第一支座(302)与第二支座(303)上分别设置有变形驱动电机(304)与旋翼组件(305);所述变形驱动电机(304)上连接有主齿轮(306),且所述主齿轮(306)与固定连接在第二支座(303)上的从齿轮(307)相啮合;所述第二支座(303)上还设置有旋翼保护罩(308);
所述传动机构(1)包括支撑板(101)、设置在支撑板(101)上且与主轴(2)转动连接的支撑座(102)以及驱动主轴(2)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主轴(2)远离支撑座(102)的端部与第一支座(302)连接;
所述机体支撑结构(301)包括弧形底板(31)、连接在主轴(2)上的连接件(33)以及连接在弧形底板(31)与连接件(33)之间的连接杆(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02)上连接有多个主轴(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板(101)上的伺服电机(104)、连接在伺服电机(104)上的驱动齿轮(105)以及连接在任一主轴(2)上且与所述驱动齿轮(105)相啮合的传动齿轮(106);所述主轴(2)远离变形机构的端部穿过支撑座(102)连接有锥齿轮,各锥齿轮的齿顶方向均指向支撑座(102)的中心,且各相邻锥齿轮之间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02)上设置有轴承(103),所述主轴(2)穿过轴承(103)与支撑座(102)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02)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盖板(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保护罩(308)包括上板面(34)、下板面(35)以及连接板(36);所述上板面(34)与下板面(35)分别连接在连接板(36)的顶端与底端;且所述下板面(35)远离连接板(36)的端面连接在第二支座(30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面(34)与下板面(35)上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槽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保护罩(308)的上板面(34)呈弧形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647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桨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空陆两栖球形机器人